一、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目标、地位和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地位是什么,很多教师都感到很模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手段,一种工具,他们假设学生已经具有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这种能力从哪里来?信息技术本身的教育应该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国家谋求建立“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网站”,各地区、各学校要谋求建立局域网、校园网,为学生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学校、跨班级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景,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两个纲要的核心是一致的,即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学习运用计算机进行一般信息处理,初步领悟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鼠标的基本操作。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汉字输入,会进行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3.能使用计算机绘图工具进行图形的制作、着色、修改、复制、组合。
4.掌握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能用计算机作文,会在计算机上进行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了解网络的简单应用,会用游览器收集材料,会使用电子邮件。
6.能用计算机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的几个原则
1.打破模块──分散学
传统课程受大学教学方式的影响,严格按照计算机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进行教学,初级阶段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比如先学操作系统,后学应用软件,先抽象,后具体,好像学生不学操作系统,就不能使用计算机。
现在已进入信息时代,有关信息技术的名词、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否掌握信息及信息处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已经成了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本能力。因而,让学生了解、理解或初步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就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受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心理和生理特点的限制,不应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初始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比如让学生打一些益智的游戏,用一些辅助学习的软件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游戏中逐渐掌握了鼠标的操作,对计算机的几大部分,操作系统的桌面等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以基本操作为主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引入相关的知识、名词、术语、思想与方法,用到一些,介绍一些,暂时不用的,以后用到时再介绍。比如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可以在学生已经反复地保存和打开自己的作品后再引入。这样虽然打破了信息技术学科体系本身的惯例,但为学生建立起了科学的学习顺序。
2.任务驱动──做中学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按菜单进行讲解,把菜单上的项目一条一条的逐一介绍,学生听起来空洞、枯燥、无味,离生活、学习相距甚远。本来是学生最喜欢的东西,却让学生越来越感到乏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
3.学科整合──综合学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是单纯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而是要培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图像处理与美术的结合,文字处理与语文的结合,多媒体展示和网页制作必须与美术、音乐、文学、其它各学科、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结合。
4.主动探索──自主学
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怎样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有的教师老是对学生不放心,总认为我不说,学生可能就做不好,甚至不会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等教师去发掘。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构建向上攀爬的支架。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5.互相帮助──协作学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建立协作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与辩论、结成伙伴、竞争等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同学和教师都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启发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样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大家(甚至于教师)共享。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学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信息技术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可以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某个课题研究,其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选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制订出研究的计划、研究的实施过程、撰写研究报告等几个过程。其中每一个过程都可以借用计算机辅助来完成。
研究性学习的各个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料,当然,所需资料可以来自于书本、报刊、杂志、博物馆等,也可以来自光盘。但网上资源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应该引导学生在网上去寻找他们所要的资料。目前国内的各种学习资源的网站非常多,各种门户网站、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资源库等。就科普网站有近百个,内容包括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电脑时代、地球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风土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内容相当丰富,而且每天还在不断地增加。
互联网确实称得上是信息的海洋,但是由于过分的开放、共享,谁都可以在上面去申请一个主页,把自己的东西上传上去,使得上面的信息很无序,也有一些重复,而且还有许多是垃圾信息、黄色信息。而小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还比较有限,一个不懂网上搜索的学生想要在网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好比海底捞针,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在网上进行搜索,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做一些的信息代理工作。比如进行导航:把搜索到的相关的网址交给学生,以帮助学生进行网上查找。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一个主题学习网站。如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心中的树”。
计算机的工具软件(办公软件、网络浏览、)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比如,在研究的准备阶段,要查阅大量资料,撰写研究方案,制作调查表,可以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到网上去查找,用文字处理等工具写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阶段,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加工,此时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可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示出来,还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也可以以个人主页的方式在网上发表等等。这时文可以用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工具软件。
学生在具有使用这些工具软件的初步能力后,再把这些工具软件的使用整合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可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网上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的限制,它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中任意地学习、研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进行对话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面对网络,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教师能得到的,学生也能得到,优生能得到的,差生也得获得,学生在网络中享受真正的平等。
网络还提供了各种操作方便的交流工具,如电子信箱、BBS、聊天室、有声聊天工具、网上调查等。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师生、生生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过BBS可以进行异步交流,聊天室、有声聊天等可以进行同步交流。同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习者在里面是以一个符号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平等的权利,没有教师的权威,也不怕说错了别人会笑,学习者能够真正地释放自我,进行充分的交流。这种交流还可以跨越班级、学校,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课题,受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知识面的限制,会有很多困难,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去寻找指导教师,还可以鼓励热心教育的人士(比如学生家长,各行业的专家),在网络中对学生给予指导。
信息技术教育是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只是作了一些浅显的探索工作。我们深信,只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课程改革实验,一定会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作者:艾奉平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