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甚至有人称之为" e教学"、"数字教学"。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我们认为 ,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特征需要引起教师的思考。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以往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与培养能力 ,现在大部分可以被赋予信息素养的新含义。所谓信息素养 ,首先要将计算机作为接收、组织与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工具;第二,对新信息技术有一种接近、亲近与尝试的喜好 ,乐意接受新技术;第三,将阅读、计算、写作、倾听、述说、观看作为 基本的沟通能力。有人甚至认为 ,这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立足的根基。尤其是通过视像屏幕来接收信息、处理信息的素养是一种同在传统的印刷文字中阅读有差别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了一种"可视化思维" ,即善于用形象、符号、动作等多种手段"界面"直观、深入浅出地表现自己。课堂教学中各门学科都要与课外活动、班队活动加以整合 ,以协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己任。
2.多元问题解决任务与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性质。多元问题解决任务首先是指那些体现了学科内部、学科之间融合、贯通、衔接、渗透等综合性任务 ,避免以往过多地将知识隔裂、细化的做法 ;其次 ,多元问题解决任务是指在一个真实的 (社会、生活以及学校学习 )或模拟的乃至虚拟的情境中学习 ,例如 ,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生态城市中了解酸雨的危害;第三 ,多元还强调了它常常可能是一个项目设计型任务 ,需要学生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来查询信息、构造运算、绘图制作、传播交流等。正是这样一些多元的特征使得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际上这是将学习过程看成是模拟科学家发现、探讨、求证、思索的过程 ,将积累知识、传递知识转化为建构知识、尝试体验的过程。
3.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及丰富性,使得教科书 (教材 )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印刷文本的教材被视盘、录像教材所替代或补充 ,更重要的是那种以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做法将风光不再。人们更多地使用教学材料库、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做 ,不仅为了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 ,淋漓尽致地体验寻求知识的乐趣,而且,也改变了将教科书和大纲作为教学目标或任务的惟一来源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拥有的水平出发来施教,搭建平台,支撑学习。
4.突出培养学生风险意识与决策能力 ,筛选与过滤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是一个资源丰富、"随机进入"的宝库 ,同时 ,又充满诱惑甚至有跌入陷阱的危险。因此,要培养学生有一种视变化、不确定性为寻常的心态。学什么、怎么学 ,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要作出如此评判等等 ,学生都应能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判断 ,有一种自我监控和约束能力 ,能够自觉抵制信息污染或信息垃圾 (有的虽说不上垃圾 ,但也是一些没有什么营养价值的东西 )。要做到不被信息海洋淹没而能够如鱼得水 ,从善如流 ,那就必须有筛选和过滤信息的本领 ,知道在什么条件下该运用什么信息及如何运用信息 ,这其实是一种信息决策的本领。
5.高技术需要高情感的支撑。越是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越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信息化进程会给学校或课堂带来诸多变化 ,但不会导致其解体或消亡 ,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或课堂是一个交往、沟通与对话的场所 ,而不是仅仅传播信息的场所。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裁判者 ,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情感、认知体验 ,共同探讨问题 ,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要求学生在合乎道德和诚实的游戏规则下开展信息交流或虚拟沟通。因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资源之间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点。个人探究、小组商议与互助、全班呈现、交流与评价将有机结合。学习的过程会更加突出任务分工、责任到人、互相协作、共享结果 ,"学习合同"、"教学小队"、"任务驱动"、"项目责任制"等策略会在课堂上择需采用。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