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学生具有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只有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才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2001年9月份起,我省中学已经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1.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划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到2000年,争取全国有10万所中小学、2000万名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全国有15万所中小学、3000万名中小学生能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到2002年,争取在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
2.信息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对学生的信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同,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在讲述计算机的逻辑组成时,我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观看《开天辟地》教学光盘中相关片段。结果发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参差不齐。正是因为信息能力的差异,才导致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引起学习效果的明显不同。
3.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
由于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能够跨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会越来越向综合课程方向发展。在这里,强调的不是计算机知识点本身,而是对知识的使用方法,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例如键盘练习和英语学习相结合;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贺卡制作;用word进行作文、板报、校刊的编排;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的制作等。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方向,不同侧重点的多次重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信息技术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第一节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节课中应让学生懂得信息的概念以及从国家对信息课程的重视、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信息课程越来越向综合性课程方向发展等方面来讲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学习计算机,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可请高年级这门学科学得好的学生讲讲他们的学习心得,做学法指导,让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有所了解。以后的学习中才不至于盲目不知所措。
2.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相关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一些新的软件。考虑到这一点,我在我所教的班级每一星期让学生推选一位代表,在这一周上课前花5分钟时间让他给大家讲讲这一周他所了解的一些计算机方面的信息,以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供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能一起了解课本以外的信息、一起进步,紧跟时代脉搏。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变化和发展,即从“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我们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
① 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② 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从中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③ 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④ 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⑤ 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⑥ 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够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4.开设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在信息课程的教学中肯定会涌现出许多电脑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能给予培养和正确引导。
目前中学的活动课、选修课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言程序设计;二是应用软件使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信息交流。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网页动画软件FLASH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构思、创新。结果学生做出来的软件创意很好,不拘一格。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机械波的传播后,自己制作了机械波的传播的动画,栩栩如生。学生自己制作的数学类动画,甚至教师都可以作为课件使用。通过活动课、选修课的延伸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在整合各科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创作更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从而促进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中学 王鲲)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