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维果茨基开创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指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也就是说,知识和理解是认识主体建构的。这种知识构建的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作为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的。
无数科学家的成功之路无不显示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自学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作了初步实践探索。
一、“目标”激发求知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利用各种办法使这样的兴趣能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学生自己在学习上往往存在盲目性,容易走偏路或歧路,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才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如小学生在长期的指法练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学习态度也差了许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在班上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把每节课都作为一次小小的比赛。如开始时,我定下一个最低的速度,凡超过这个速度的同学都可以上榜,然后在班上取前六名同学,以后只要成绩超过他们的都可以上榜,而被别人超过的只能下榜再继续努力。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上、下榜。有时候这样的情况一节课中就会反复好几次。平时中午的时间有许多学生在玩,自从开展这一竞赛活动后,中午就有许多学生来机房上机,而且会自觉地练习指法,不需要教师在一旁监督,更不会提出想玩游戏。而学生的成绩也在这种练习中渐渐得到提高。
二、“任务”促成自学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使得他们有了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地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刚开始学习一种新内容时,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就想去接触更新的东西。
如在学习汉字的输入与文章的编辑这部分内容时,刚开始学生对字体、颜色、字号、图片插入等操作觉得很好玩,等他们都“玩”遍了,这种热情也随之消失了。为了维持他们有再学习的动力,在接下来的课中,我每节课都布置一个新任务,如写一份邀请书、列一张“六一”节目表、制作一张贺卡等,让学生每节课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作品。我再把学生的好作品收集起来让其他小朋友看,并鼓励他们把自己作的贺卡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相互赠送,看谁收到的、发出的贺卡最多,我甚至还让学生把他们的贺卡用电子邮件方式送给我,我收到后也还一份给他。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也维持了他们再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学习如何收、发电子邮件。
在学习画图时,我让学生在画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画的图片做成“桌面”,能让其他的同学来欣赏。但是我却不告诉他们如何把画放在“桌面”上,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一节课下来也许只有一、两位学生成功了,但我发现等我下一次上课时,几乎所有学生都成功地把他们的画放在了“桌面”上。最后我请一位掌握得较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教其他人,这样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使他们在学习中有了交流,从而渐渐有了自学的习惯。
三、“争论”促使自觉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学生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是学生多想多说。学生争论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验证它的正确性。我经常有意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我,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通过实践证明后告诉我结论。而且每当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就会产生新的问题,这是学生在找资料时发现的。可是我并不马上让他们去求解,只有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去研究时才会交给他们,若我觉得不适合他们,我会直接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
有一次,有几个学生发现我正在用超级解霸欣赏音乐,于是我问他们有没有办法把一首歌从中取下一段来另外做成一个文件,他们听了马上就说可以的,但怎么作呢?有人说可先录下来,也有人说用专门分解音乐的软件,可当我问他们是否有这样的软件时,他们就答不出来了,这时我就让他们几个回去想一想。几天后他们对我说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因为超级解霸中有这个工具。但是他们又有了一个新问题,既然能把一首歌分解开来,那么能不能把几首合起来呢,就这样他们经过反复讨论,不但解决了几首歌合成一个文件的问题,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把视频文件做成MP3等其他的问题。
四、“媒体”传授自学方法
学习方法是自学的关键,好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在于它具有声音、图像、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媒体,正由于这些媒体使得它更容易自学。
计算机的有关书籍光读是无法获得好的效果,只有先试,再读、再试才有效。如在学习WORD编辑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熟悉其中的各个菜单,不作任何要求,只是让他们“玩”,等“玩”了一节课后再讲并且提出要求,这样就使得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操作了。有了这样尝试,在自己学习WINDOWS 界面下其他软件时就掌握了方法,他们会先无目的的操作熟悉一通后,再看书进行有目的的选读内容,最后进行有目的的操作。
同时我发现,“帮助”信息的使用对学生的自学很有益。为能让他们习惯使用“帮助”功能,在他们学习纸牌游戏时,并不教他们纸牌如何玩,只告诉他们“帮助”信息中有纸牌游戏的规则。因为他们想玩,于是就不得不去使用“帮助”。这之后,我和学生中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我可以解答学生所提出的任何问题,除了有关游戏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所玩的也不“教”他们,如果他们想学就自己去看“帮助”。
现在许多家庭都有了电脑,而孩子在家玩电脑基本都是游戏,针对这一点,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如果想玩游戏,就自己动手安装。一开始,他们听了觉得奇怪,老师居然会同意他们在家玩游戏,对我的要求觉得很好玩。于是我要求他们从小游戏开始安装,装完后再玩,不想玩了自己动手删除它们,再装新的,这样多次重复后,他们很好地掌握了程序的安装方法和电脑的一些基本使用常识,以后即使给他们一台陌生的计算机也不会手足无措。
我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软件的共性知识,至于软件的具体使用特性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掌握。其实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已经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
五、“网络”培养自学能力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传统权威正在逐步丧失。网络时代大众媒体的多样化,知识、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非常方便地获得各种知识和信息,是现今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是要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在网络中查找资料、选择资料、整合资料。网络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方便,如何把外部的信息变成内在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加工。而这加工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以批判、创新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去加工各种信息。比如,教师在网络中寻找并下载一些好的网站,再将这些网站介绍给学生。
网络时代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限,在他们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实践时,教师应当予以组织和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探索、实践的效率,进而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国庆前夕,我在课堂上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找国庆节的有关资料,等到国庆以后就这些内容进行讨论,如果在查找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用电子邮件与我联系。这样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下载了很多有关庆国庆的图片,还找到了多年前庆国庆的资料。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21世纪的今天,只有学会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学习渠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使学生个人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实验小学 陈挺 宁波市江东教委教研室 贾为)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