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的反思

来源: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一定要“零起点”吗?

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零起点”:认为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方面的起点均为零;认为必须从零开始,一步步地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基于此,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教师培训的课程开设、教材编写、教学实践中,都从“零起点”起步。

应该说,“零起点”对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大面积、快速普及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零起点”假设本身是不严密的。理由如下:从地区差异看,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从个人能力差异看,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职教师,他们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起点不是“零起点”,而是“多起点”(既有“正起点”,也有“负起点”)。

“零起点”也有不妥之处

“零起点”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学、初中、高中重复教与重复学,浪费教学资源与人力。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都有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网络基础、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等相同或相似的模块。这意味着高中阶段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初中重复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重复。二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条件差的学生“吃不了”。三是各学段教材内容难以衔接,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会留下后遗症!

“零起点”改为“多起点”如何?

为此,必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改革,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整体研究,注重各级教育的有机衔接。作为过渡,可推行“多起点”策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基础的学习者,采用不同内容、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教材进行学习。对于难以避免的部分重叠内容,必须改变其教学难度、广度、深度,并形成梯级层次。从长远看,应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上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条件下可以实行“多纲多本”;在重视国家课程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新经验,可试行分类课程体系,允许学生选修;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同步。

另一方面,随着“多起点”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起点的衡量与学习终点的确定亟待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以便有效地组织教学。同时,随着“多纲多本”课程标准的建立,将形成多元化的、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局。为了进行统一衡量与对比,有必要以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成果——学生信息素质的水平提高为尺度。因此,建立学生信息素质水平分级标准将十分必要。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