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现状及其具体实现

来源: 作者:刘晓英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学习演进过程中有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讲学为标志,开创了教育先河。第二次是于16世纪,以夸美纽斯创立课堂学习体系为标志,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导入教育,创立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在其光辉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教育始终是其中最崇高,最凝重的篇章。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沿袭的仍是孔子的私塾制教育思想。在建国后,也只是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始有了新的教育思想,?quot;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强调素质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它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着一场新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革命。中国的传统教育如何迎接信息技术发展的挑战,已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一、以网络教育为代表的新型教育形式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所谓网络教育(E--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机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主要表现在:1、人们的知识主要从网上获得。2、自主学习将替代灌输式教育。3、教学手段和学习场景将成为虚化。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一)教育形式已从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单向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转变。以往,教学形式大多是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利用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场所、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授知识的手段已在发生根本变化,从投影仪、幻灯机进入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再到电影、录相机和广播电视教育。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但仍没有关键性突破。如今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保留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全部优点,又增添了新的功能。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而且可能实时的与各地教师进行交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激发了其学习热情。

(二)教育模式已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为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条件。长期以来,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们凭借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在由围墙封闭起来的校园内进行教育。每年国家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院校的各种硬件设施,要扩大办学规模,这个资金必须无限制的投入。而我国由于财力不足,用于高教的教育资金总是捉襟见肘,致使高教发展迟缓。而人才的落后,又使得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随着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的兴起,学生可在任何可上网的地方,按自己需要进行学习,这就突破了封闭的校园教育概念,使学校教育能面向全社会的不同群体,以信息网络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教育,使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不再受校园硬件设施的限制。

(三)办学形式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转变。以往,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办学层次内的全日制普通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属于这一层次的人群几乎不可能参加具体的学习活动。现在,随着知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有学习和更新知识才能生存和发展,已形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因而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状况的人群,对高等教育有了空前的需求。为满足这一需要,也为学校自身发展,学校的办学形式正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发展,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学校进一步丰富教育功能,拓展办学形式提供了条件。利用网络教育,任何一位几岁甚至几十岁的学习者都可以得到免费的终生在线服务。

(四)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着终身教育发展。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获得的知识,凭借一门专业技术,基本上可以享用终身。但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校里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早已陈旧过时,于是不得不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学习,甚至还要重新返回院校,致使重复学习又不能立刻适应工作。而利用现代计算机的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料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且可以终身接受教育。

二、网络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现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已不能满足需要,复合型人才成为人才战略的新动向。一些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触类旁通,兼收并蓄的重要。于是接受再教育或是专业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差别较大,教育消费水平的不均衡性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发展不受教育资源限制的教育学习方式势在必行,互联网所倡导的社会资源共享性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新需求,网络教育为解决现代教育资源共享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人才定制阻碍了人才个性化和人才素质化的发展。当前,素质教育在社会上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发展新型的社会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2000年中国教育国际论坛"上认为:远程教育是实现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将成为全民教育的基础设施。中国近两年大学扩招,使大学入学率以惊人速度发展,但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大学生的入学率分布不均,给就业造成压力。而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使学生们在当地就可接受一流的教育,是解决本地人才本地培养本地用的有效途径,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比较快捷的方式就是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院校都已在推行并具体实施网络教育。而军队作为一个规范严格的团体,大力推行网络教育不仅可以加强人员管理,而且为提高全军整体素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

三、网络教育在中国的具体实现

中国在网络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在具体实现上应逐步探索,创新发展。一个完善的网络教育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设计:我国现有的远程教学系统,大多为单向、静态、无反馈的系统。多媒体展现功能较差,没有提供在线检查与检测的功能及相互协作交流的环境。而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比单一媒体所获取的信息量多,即: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心理学成果,教学过程可分为: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及检查知识等几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各有独特作用,相互交错,紧密联系。因此在多媒体远程教学系统中,可将教学过程分为课件准备,网上授课,协作交流,网上作业,网上考试等几个步骤。

(二)课件系统:多媒体远程教学质量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组织和编制质量的高低。特别是在组织上,应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件系统。专业人士认为,课件的设计步骤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1、分析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主题。2设置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与当前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3、建立教学,利用互联网信息,确定学习本教学主题所需各类教学资源,包括从何处,如何获取及如何利用信息资源。4建立协作交流环境,在网上开展小组讨论,思考题研究及问题解答等协作交流环境,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建立题库子系统,建立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题库系统,该系统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

(三)协作交流系统:系统中应提供相应的协作交流环境来实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的需求,以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相关人员的交流、设问、解答及学习体会。通过建立协作交流系统,可帮助学生解决无法在课堂上解决的一些问题,亦能实现远程、分布式的协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给师生、同学及感兴趣的同学一个网上交流的场所。对一些较为普遍或专业性强的问题,由教师统一在网上或课堂上回答。同时,学生也可在此向教师提问,任何人都可在此发表意见和见解,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专题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立一些专题,在某一时间由学生、相关人员参加讨论,亦可通过网上聊天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加深对所讨论问题理解。

(四)网上作业及题库系统:在多媒体远程教学中,网上作业是在完成一个阶段学习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提高的一步。学生根据学习范围,从题库中抽取题目进行练习,也可以在学完各阶段的内容之后,随时随地指定范围、难度等,要求题库系统组卷进行模拟测试。连机环节是远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它体现学习成果的一环,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给出考试内容范围、难度要求、题型分布等参数,随机组织出体现同等水平的不同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证测试。

网络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系统应能针对主动学习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化学习、因材施教,这样的系统应是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1世纪,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亦将深刻改变我们的人民军队在未来战场的主动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函授、电大等教育手段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网络将成为教育可以利用的得力工具之一,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势在必然。知识改变命运,人们对生活的更多追求必将推动现代网络教育的大步前进。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