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

来源: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记忆型教育转为信息型教育,即让学生从记忆信息为主转向对信息的应用和创新,这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2001年2月份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因此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而信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简单地讲信息素养即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的能力。1998年美国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括: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新信息。综上所述,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术(技术层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和任务

信息素养正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教与学──实践、挑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广州举行,与会专家指出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尽快将其纳入从小学到大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将会有力推动学校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变革。为了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其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和未来劳动者,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亦即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

作为担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责任的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信息素养”的核心

掌握信息技术是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但不是最终目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信息的加工包括:寻找、选择、整理和存储各种有用的信息;言简意赅地将所获得的信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即从了解到理解;针对问题,选择、重组、应用已有信息,独立解决该问题;正确评价信息,比较几种说法和方法的优劣,看出它们各自的特点、适应的场合以及局限性;利用信息做出新的预测或假设;能够从信息中看出变化的趋势、变化的模式并提出变化的规律。

四、我国信息教育的误区

1.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的教学

普及信息教育和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绝不是等同的。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大纲的制定、教材编辑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设计语言等,还有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的考试还是纸上谈兵式的考计算机操作,就像是学游泳而只要默写游泳的动作要领;即使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人们也只关心学生是否会做网页, 网页做得是否漂亮,网页中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各地各级别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电子排版、电脑绘画和网页制作大赛如火如荼,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比如高三的毕业生能否快速利用互联网查询各高校的招生信息,然后进行有效分析以帮助自己确定报考志愿,这样的过程和基本能力。这就使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移。

2.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主要弊端就是“学科本位”,加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其本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所以很多人认为信息教育只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还没有意识到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本技能,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一张“通行证”,所以“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各学科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正面临着全面变革。信息时代就是网络时代,而网络是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写字,用计算机绘画,用计算机学习音乐,用计算机帮助他们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和探索、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给别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作为提高21世纪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世界,不单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也应是整个教育界的教育目标之一。

3.忽略信息技术教育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具有时效性,因此必须不断更新内容,信息技术教育有其动态性的一面;而我们素质教育主阵地还是课堂,学科内容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大纲、标准、内容不能随便改动;这就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时效性产生矛盾,跟不上“潮流”。

解决的方法一是借助网络,信息量最大、最全、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是网络。网络可以使你耳聪目明。如现在各种各样的网校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二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可以参加一些IT产业的社会活动,如参观网站、公司等;“请进来”,可以请一些IT业界的专家做报告,讲解当今最前沿的信息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4.忽略了信息道德的培养

网络事业迅速发展,因特网上不仅体现人类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而且也折射出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都会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因此加强网络净化、加强青少年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教与学的新坐标──信息素养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素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必然的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各学科的教学必须融合信息教育,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与学的新坐标。

1.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21世纪,信息素养是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基础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即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术和对信息的加工能力。其中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对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并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以后者为目标。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课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网络浏览器、网络通信工具的灵活使用等;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根据自己学习的目的去发现信息,收集、整理必要的信息;然后是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输入信息的能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能充分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为其他学科实施信息教育打好基础。

此外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工具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要以实践为主面向应用,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的建构学习,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整合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的流量日益增大,信息的更新日益加快,要适应发展,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补充新知识,完成这样大量、快节奏的学习任务,只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产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整合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机房虚拟现实,在模拟的情境之中,进行对话练习,不但练了听力、口语、丰富了词汇量,更重要的是使学习过程更接近于生活、更接近于实际,而使学生的英语表达,更灵活、更自如;又如在语文作文的评议批改环节中,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品或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都能同时看到同一篇作文,利用留言板等网络工具或直接在下载的原文上加批注,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地参与评议和修改,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对个体或整体进行指导,整个过程亲切而愉快,是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

在类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愉快地完成里学科学习任务,还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评价、调查、推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

3.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因此教育部门应注重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教师能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二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信息的环境,授之以渔,让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主建构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教师的这种评价方法反过来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创建一种信息的氛围

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首先要求教育部门加大投入,硬件的建设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国家教育部要求每12个教学班至少配一个网络机房,上课单人单机,现在又把 “校校通”和“校园网”工程推上日程。目前,有的学校已经走到了前面,不但完成了校园网的建设,每一台电脑都能够接入Internet,有足够的多媒体网络机房,还建成了电子阅览室、电子模拟实验室,甚至选拔一批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每人一台电脑组成信息班,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教育教学。

互联网是知识最渊博的“教师”,如果说我们教师有“一桶水”,那么互联网就是知识浩瀚无垠的海洋,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使学生置身于信息的氛围之中,进行超前的、自主的建构学习。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造一种信息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学生可以在网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学习E-mail、新闻组BBS、聊天室、虚拟环境等Internet上提供的服务,同教师进行平等自信的交流与讨论,实现网上辅导、网上答疑;可以利用文件传输(FTP)资料库下载和上传数据、文档,利用数据库统计数据,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另外还可利用校园网的管理系统,进行教师与学生的管评、 学生成绩的管理、教务管理、图书管理等实现办公自动化。使学校处于一种信息化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未来的一切都是基于网络发生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信息量最大、最全、传播速度最快、覆盖面最广的信息载体当属信息高速公路。熟练地从网络中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信息科学技术,就必须成为一个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这足以说明,一以贯之的学习和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学校教育和一切与学习相关的机构必将做出相应的变化。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也就成为教育的首要课题,教与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坐标。

(作者: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 杨剑屏)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