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将信息技术课逐步列入全国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此后各地采取了诸多积极的措施,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步伐。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这是一段艰难的探索与跋涉之路,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苦乐年华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起步于1981年,但以后的10年中,计算机课都只是作为具有较大灵活性的辅助性学科,在条件具备的学校以高中选修课、初中兴趣小组或劳技课、小学LOGO语言试验教学等形式存在;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教材编写模块化的原则;1997年,在《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中,提出教学内容“以模块为主,兼顾层次”的方法,指导了全国各地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普及应用,作为中小学生接受计算机普及教育的主渠道,计算机课程愈加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教材建设也相应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处在建设“初级阶段”的课程教材,还远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介绍说,现在全国各地都以很高的热情、积极认真的态度,投身到信息技术课教材编写和研究上,总体情况是百花齐放,同时,水平也参差不齐。到目前为止,在各地中小学中使用的教材有140多个版本,但内容均不是特别理想。
据了解,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尚较陈旧、烦琐,语言乏味,像“使用说明书的分解”,和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尚有差距。在系统上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且深度不够。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应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然而现有教材大多讲计算机的使用,对网络安全、网络伦理、与技术相关的人文道德等内容涉及得较少,并且在计算机使用里文字处理、打字等篇幅较长。同时,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应用和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在形式上除了书本外,还包括多媒体形式,如光盘、VCD等。而现在优秀的教学软件比较缺乏,更多的像“书本搬家”或“电子练习册”,既没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独特功能,又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沼。
渔舟唱晚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授业、学生求知的重要渠道,好的教材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现阶段,全国的信息技术课教材出现一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信息技术课还十分年轻。由于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各地课程的进度很不一样,有些学校开始计算机教学探索已20余年,有的则刚刚起步。所以在系统性上都只好以学生的零起点为标准,这样在内容上交叉重复,没有层次,不适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其次,信息技术课由于是新兴的学科,不可能像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一样,已有严密的学科体系。在课程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教学研究的渠道。很多教师不是计算机教育科班出身,而且教龄较短,还都较缺少教学经验。对他们来说,教材建设是边教边摸索的过程。
再次,各省市遵循“一纲多本”的原则,都在自己编写教材。编者有计算机界的,有大学教师、中学教师,还有一些知名出版社。虽然形式丰富,角度多样,但内容却基本上变化不大。由于“一纲多本”在“本”上没有规定限量,而且教材出版也包含经济因素,各地积极性较高。同时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意识限制了省市优秀教材的交流。
教育和计算机软件产业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开发教学软件的企业对基础教育的研究探索尚不完善,比较缺乏个性化、真正适合中小学教与学的软件。同时有些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建设方面投入很大,定位却不准,结果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风雨无阻
专家指出,作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计算机教育在今天已不仅仅是一种劳技教育和职业教育,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更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
具体到教材编写上,应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的宗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信息技术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我们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探索小、初、高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精简不失实用,严肃不失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体现先进的认知理论和教育观念、适合于新型教学模式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与教材体系。
在教材编写上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突出计算机工具性的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学习,进行学科渗透,是极为必要的。
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机器设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各有差异,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设置上,最好有一定的层次和弹性,使得不同学校可根据课时、师资和设备等条件灵活安排。教材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体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如以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和应用为主,简单介绍工作原理、程序设计等,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PowerPoint、画图,以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教育部门和企业也要加强协作,共同致力于优秀教育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要真正编写出让教师爱用、学生喜欢的教材,还应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不懈的思考与研究。任何不足都是成长的印记,要善于从问题中总结教训、规律。同时,不断补充进新的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而对于目前教材版本的繁多,王晓芜认为,应多出精品,抓好精品的推广和使用,避免较高水平的重复。全国范围内有几套优秀的、可供不同地区选择的教材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教材竞争应该是学术上、教学水平上的竞争,而不应该只是经济利益上的竞争。
春暖花开
现在,全国各地在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方面都有了相当的进展。但各地不可能平衡发展,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走一步,走快一点,在教材改革上积极探索,迈出更大的步子。
让全国90%的中小学校都动起来,再逐步发展,逐步规范。王晓芜表示,对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来说,这段时期都是学习摸索的过程。现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利于活跃课程教材的研究氛围。通过一两年的时间,有了实践的检验,有了经验的积累,有了更清醒的把握,相信一定会迎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材更加明媚的春天。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