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

来源: 作者:赵致琢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研究项目立项背景

1995年,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深感国内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理科教育存在着不能适应学科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陈旧,许多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教学管理和教学手段落后,教育经费与教学研究经费投入不足等,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专门人才参与21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随后,教育部启动了高等理科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计划,同年批准了27个理科教学改革项目,涉及十几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学科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322)项目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9所学校的部分教师组成的项目组承担,施伯乐教授为组长。由此,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规模组织立项,将各学科的教育与教学研究纳入科学研究轨道的新的一页。

项目研究概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参与了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了大量教育与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索。然而,国内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却始终没有获得学术界和社会的公认,且不时受到批评。这种状况不仅中国存在,美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存在。1991年以前,在美国,其争论主要集中在学科类别的归属问题上,人们常常要问,究竟是计算机科学系培养的具有理科人才特点的毕业生强,还是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工程系培养的具有工程技术人才特点的毕业生强?在欧洲国家,由于美国计算机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整体产业的升级,欧洲传统的比较重视基础理论而忽视技术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一些社会人士的批评,要求大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呼声不断。

学科专业较新、学科发展较快、学科教育与教学研究自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特点以及学术界对此重视不够、研究工作滞后与不合理的现状等多方面原因,使学科的教育与教学研究出现了复杂的局面。在这一领域,经验总结、科学研究、有感而发与盲目实践等各种教育与教学研究活动交织在一起,使学科教育界面对大量似是而非的成果无所适从。许多人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学科教育与教学研究要解决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中国高校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认为,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解决下列20个问题:

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如何评价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中的数量与质量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中的不同学术观点;

如何保证学生的权利,防止教师误人子弟;

如何实现宽进严出或严进严出;

如何实现从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向以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并重的教学方式转变;

如何实现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创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如何使学科专业既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社会的技术进步,协调好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生产创收的关系,又保证教学与科研平稳进行;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富有科学精神、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脚踏实地的现代科学技术人才;

如何使学生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又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

如何解决高校中人浮于事、办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如何开展学科建设;

如何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与正当要求,重视人才培养中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如何既依靠专家办学,又防止学霸的出现;

如何倡导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如何面对不同水平的学校实现分层次、分类办学;

如何发挥不同学校的学科特长,在保证基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办出特色;

如何建设一整套适应多种办学模式需要、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新一代教材;

如何保证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

教学改革项目下达后,13-22项目组经过几年的努力,提出了3+X教学改革方案和A and B教学改革方案(也称厦门大学方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13-22项目组决定在完成整个项目各项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向教育部提交3+X 和A and B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研究报告。本专题将就A and B方案进行介绍。

厦门大学在项目获得批准的同时,计算机科学系教学改革研究小组事实上已经初步完成了一套教学改革方案及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在研究工作中认识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只有在整个学校系统的改革中才能获得正确的定位,并取得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通过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才能真正取得改革成效,并初步提出了一个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理论体系(框架)(见《高等学校计算科学(专业)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教育(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0年)。其中,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1995年学术年会上报告过。以后,经吸收项目组成员、国内部分高校的资深专家和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提出的各种意见,反复修改,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报告和文件。

我们在13-22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基于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基本目标,主要沿着下列技术路线和工作流程开展工作:

(1) 系统地总结国内外几十年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办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力图澄清一些有争议的、认识上含混不清的问题,提出独立的科学见解。

(2) 总结学科发展的历史,探讨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学科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及其对专业教学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对21世纪专业人才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3) 着眼于21世纪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结合21世纪社会进步对学科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提出一整套关于学科专业(研究生与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理论和方法,涉及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含实验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学术管理与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等诸多方面。围绕高校办学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提出系统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具体改革措施、办法。

(4) 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学科的结合问题,研究学科专业的教学规律、特点,重新认识学科专业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系统的思想和观点,充实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5) 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应用于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促进高校分层次、分类办学格局的形成。

(6) 对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如学科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问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用于支持我们提出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具体方案,也用于检验和判断一个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

(7) 系统地总结学科教材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过去教材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按照教学改革方案的要求,对新一代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的取舍、教材创作的原则与风格,以及如何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保持整套教材系统性,创立新一代教材建设的运行体制等提出研究报告,用于教材的建设。

我们提出的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知识组织结构出发,以国内外多年来学科教育与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线索,在认真分析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作为切入点,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学科发展的历程,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内在规律及对专业教育的影响,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科知识组织的层次结构和分类科目组织教学,重视基础,加强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精简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教学,兼顾正规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般性应用人才的培养,实行分层次与分类办学。在德育教育方面,重视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主张环境熏陶、文化育人、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方针。在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依靠专家,突出学术,全面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确保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方案得到准确定位和平稳运行。

在此基础上,从工程科学和教育产业的角度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选择若干所学校进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试点,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和新的运行机制下,动员国内的力量,由中青年科学家和权威出版社创作、编辑、出版一套高起点的学科系列教材,逐步形成分层次、分类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面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

学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20世纪学科的出现和高速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各国综合实力的对比和人类生存的环境与质量。面对学科持续、深入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从发展高新技术、培养和储备优秀专业人才、加强综合国力的角度出发,都在积极地探讨培养高质量学科优秀人才的基本模式与可靠途径。由于该学科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学术内涵,又有强烈的应用背景和超高收益投资前景,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属于高新技术范畴的技术科学,学科自身的快速发展使知识迅速积累,知识组织结构变得十分庞大,结果导致教育界和学术界在目前变化多端的现实社会中难以及时进行科学总结、整理与分析,系统研究并建立适应社会与学科协调发展需要的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科学体系,致使大量关于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因缺乏先进的、系统的教育与教学思想的指导而难以整体推进,许多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经验交流的层面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内容的外延扩展方面。

过去,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有两类人员参加,即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各学科专业人员中对专业教育与教学研究有兴趣的教师和各大学教学管理人员。这样一种人员队伍的构成与高等教育研究管理的体制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两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状况。

一方面,前者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和一般原理进行理论探讨,但因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往往使其研究提出的一般化了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难以为各学科专业人员接受和使用,在与学科的结合方面深度也不够,结果导致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办学实践之间长期存在脱节的状况,致使极少有学校其教育与教学管理基本按照某一高等教育理论系统地进行办学实践。特别地,由于这部分研究工作没有与学科专业挂钩,从而导致在高等教育理论和主张的研究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观点比较突出。可是,究竟如何在理工科专业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如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环境中,一旦这些观点与社会政治结合比较紧密,结果常常导致强化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容易在执行中出现片面强调政治素质教育的问题,效果不理想。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研究经费和立项的支持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后者从事教育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大多数停留在具体学科教学经验的个例总结、局部的改革试验、国外高等教育同行的一些具体做法的介绍方面,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完整的思想体系,缺乏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结果导致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或者停留在有感而发的经验交流阶段,或者停留在对国外相关成果的“移植”介绍层面上,形式上表现为对国内外前人工作的修修补补以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从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角度观察,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许多方面仍处于摸索之中。作为一项产业,毕业生被视为学校生产的产品,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是否先进,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观察,作为一种产业,学校培养学生与一般企业生产产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产品质量的好坏,设计固然重要,但是,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质量监督的好坏更重要。要确保产品从设计到完成各个环节正常运行,必须依靠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恰恰是要求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员在操作上必须规范,精益求精。由于自然人的先天局限性,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允许存在误差,只是有的环节允许的误差大一些,有的环节允许的误差小一些,而且,这种误差也是相对于生产全过程的。如此分析,就不难看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执行必须规范,教育与教学改革主要是立足于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学观念与手段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学观念与手段的具体体现。

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或任何一个学科来说,任何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正确转变,教学观念与手段的正确改进,都必须建立在对整个学科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必须建立在对学科教育与教学规律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科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众多环节通盘考虑的基础之上。离开了这些基础,无论是什么学校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其科学性、先进性都是有疑问的。当然,这样的要求绝不会使高校变成机械的流水线加工厂。教育思想与观念的不同,教学观念与文化传统的不同,社会环境与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将导致各高校特色纷呈。然而,综观国内外的各类高校,学科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起点和层次偏低,或者各行其是,离真正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产业标准(如果有的话)恐怕相去甚远,许多大学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上的不足不过是被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掩盖了而已。

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学科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研究对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量问题和环节,如对学科发展现状、特点与发展规律的整体把握,对教育思想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学科知识组织结构与教学规律的研究内容,以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而且,由于研究成果最终要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教育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上,受到专业学制年限、学生学习掌握学科内容的过程等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功底,没有多年来在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与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亲身经历与实践积累,没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很难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至于实施方面,即使是一个比较科学的优秀的改革方案,如果没有全面的构思和精心组织,没有工程化的设计与管理经验,任何主要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改革方案的失败,绝非易事。

面对这样一个包含大量动态变化因素的系统,面对21世纪,各个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依靠本学科高层次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运用高等教育的一般理论开展研究工作,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经过对本学科深入、系统的概括性、总结性和创造性研究,首先创立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然后用于指导办学实践,形成高水平、分层次、分类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这是学科人才培养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一个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二是基于这一体系,由若干学校形成的学科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三是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为避免1322项目的研究工作面面俱到,尽可能突出研究工作的重点,厦门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小组主要针对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本科)类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很明显,一旦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得到证实,那么,遵循“自顶向下”的原则,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其他层次与类别的教育与教学内容将比较容易确定。

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学改革研究小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以全面建立学科人才培养的科学(理论)体系为研究目标,在深入分析和继承国内外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的、有深度的理论研究,提出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理论)体系(框架)。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