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育腾飞

来源: 作者:北京科利华软件集团 宋朝弟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我们的国家要在充满挑战的下一个世纪中脐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只有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产业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目前,已经勿庸置疑的是,21世纪的教育将是一个从观念、思想到方法、行动都不同于20世纪的全新教育:同样勿庸得疑的是,这个全新的教育将以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为手段而实现。信息时代的全新特征以及支撑于背后的全新观念与思想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井急切呼唤着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诞生,同时,铺天盖地的信息技术大大推动了教育发展的进程。虽然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不一定能直接带来教育现代化的结果,但是无可否认,它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为实现教育腾飞的目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的冲击

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社会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因而深入了解时代特征并树立正确的时代观念是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重要保证。只有观念先行才会产生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目前,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翻天橙地的变化。由于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量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广泛传播,由此导致各种不连续,不可测,波动住和跳跃性的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这就是与上业文明迥异的信息时代的特征相对而言,我们的教育观念基本上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以培养适应大工业化生产中各种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教学活动表现为以学校为主要场所,以教师传授为主要形式,通过特定教师对特定学生的教室教学,来实现刻板的接受既定不变的间接知识的过程。因此,这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然是成式化的,有相同专业背景和相似的技能,相反个人的“兴趣”、“爱好”却在成式化的教育模式中被淹没了,显然,这种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教育观念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必然引发一场变革。

教育观念变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事实说明,教育者已经充分感觉到信息时代的来临,看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是教育观念变革的第一步。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传统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模式的看法,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正在形成。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加以利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因而,时代对人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然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变革,即向素质教育转轨。

二、模式的转换与大教育的生成

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所在,它必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教育在短时期内发生彻底的变化,甚至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这种赶超成为可能。在指导思想和原则层次上,信息技术将使应试教育肯换为素质教育,将使传统小规模教育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蔚为壮观的大教育态势。

1.教育素质化

柳斌同志在《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把素质教育概括为“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达到上述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第一,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20世纪的知识爆炸的如果说是硫磺,那么21世纪知识爆炸的将是原子弹、氢弹。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百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面对那么多的信息,背诵记忆已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最关键的不是信息的拥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过去不背诵不行,因为知识少,且应用性较弱,所以只要记牢它们就可以实践,而现代不同了,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极方便、极快捷,极准确的查询功能,能提供极强参与性,实鉴性,所以学生,老师都从记忆知识的苦差中解脱出来了,专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第二;培养全面和整体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的引进,大大改善了应试教育中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现象。首先是计算机与软件使学校与老师用于管理、备课的精力大大减少了,有时间来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其次,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虚拟现实、网络等等的运用可以使德、智、体、美、劳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避免了一门课一门课独立的分散教育。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贯强调与德育和美育的结合,但效果并不理想,像辽宁魏书生那样的教育家多少年才能出一个。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同时更好地进行德与美的培养。每个人只有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部具备时,才能称为一个有综合素质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把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情商培养与智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培养主动性。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可以说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调动学习兴趣的最有效途径。它们可以合成各种融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设计录音、角色扮演等交互方式,使得学习者可以充分调动听、说、视等各种感官,再现生活场景,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主要是教师教育学生这一个单方面的过程。学生不用说是被动的,而教师则往往被认为是主动的,其实相对于没有任何反馈的学生,这种主动只是一厢情愿而已,实际上也是一种被动,最终,被动地教与被动地学都压在了被动。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对他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把提高他们的素质也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教师的作用将由过去的“二道贩子”变为烹调大师,精心配料,择时下锅,掌握火候,需要的是艺术,教学活动在含有大量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之下真正变成了一门艺术。古希腊的人曾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说就是点燃这个人把的火舌。

2.教育网络化

目前利用Internet和Intranet以及更小的BBS网络进行教学活动,正在兴起燎原之势,对传统教育模式产主了深刻影响。首先是教育资源传播的效率被大大提高了。威尔·希弗利在《难于置信的光收缩》中说道“今天,一根头发丝般的光纤能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29卷的全部内容从波士顿传到巴尔的摩。”有了这段引文,什么话都可以不说了,其次是资源共享。传统教育模式中,由于信息手段落后,优秀教育资浪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有了Internet55、就可以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设置在网上,使得全社会每个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得到它,这是对知识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效益最高、一方面,已有知识的重复利用,使它的价值无限扩大。知识都直接为全体大众服务,以一当十,以一当百,效益自然好。另一方面,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改变了知识的垄断性占有和使用状态,弥补了资源稀缺的不足,从而大大推动了个人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全社会的学习效率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校园网的出现使学校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不过以往都是硬件建网,不能被真正利用起来,其实校园网应该是“内容网”,科利华提出了基于软件的“校园网全面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学校信息平台、学校业务管理系统、教师网络备课系统、电子图书系列、网络教师应用系统等。这些软件把学校的管理、教学、学习等所有资料都放在网络上,让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主管人员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质量。再次是资源集中。以软件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它的使用将使传统的信息存储和利用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比如我们即将开通的网上书店以及将·面世的电子备课系统历史版。我们的网上书店准备了10万本图书以及大量相关资料,想买任何一本书,只要敲敲键盘,就会送到你的面前。电子备课系统历史版有一个通库,里面的书籍、资料多达6千万字,另有大量的图片、影像等等,然而一张光盘不过几十块钱,要是换成书本,则是几百倍的价钱。资源的集中与共享带来的是集约化利用,投入与产出比传统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高出几百倍。哈蒙德在《数字化商业》中说:“将会改变你的生活的国际互联网的特征是:它是全球性的,又是个人的,是交互的,又是廉价的,并且远远在发展之中。”

3.教育社会化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尚不能实现全民化,这是阻碍素质教育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已经兴起的远程教育,通过卫视可以把课堂教学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网络的出现,更使教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可能,不用说通过它与国内名校的学生一样分享到优秀的授课内容、重要的资料,就是现在要拿到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拿到哈佛学位,可能在家里,在网上就能实现,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所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上到有优秀的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网上学校将把学校所拥有的一切宝贵资源扩展到全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校都可以通过网络吸收新的教育资源,来改造自身,所以还要有一个向里进入的突破口我想这个突破口应是网上书店,在网上开了书店,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实现最新的教育信息、最新的教育资源购买活动,这样比到任何一个图书馆,书店去查询效率要高得多,也会产生一个宏观的交 流,从而整个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就 会动起来,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将使整个教育活动,从教 育者、受教育者一直到教育资源的使用过程全部实现民主化、大众化和社会化。伟大的民族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理想将在信息时代在网络上充分实现。教育将从传统的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存在的地方。

4.教育终身化

信息时代新知识,新事物、新行业及一切可能性随时随地都在大量涌现,面对迅速变化的实践热点和迅速老化;日知识,要想跟上这个社会并自由地生活和工作,随时都有必要学习,因为“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教育存在的深刻必要性就决定了教育将走向终身化。终身教育应有三个含义:第一,人的一生中随时都有必要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5岁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第二,信息技术为各个年龄段都提供了相应的受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第三,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更重要的。只有学会了学习,才可以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知识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再回到学校中去重新训练。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把教育的资源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把教育和学习的机会送到每一个人面前。不管任何地方,只要有装有教育软件或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读书学技术。因此,在信息时代学会学习是,软件和网络提供的学习的方式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师生传授,而以能力培养为重。前面已经提到的虚拟技木、多媒体技木等,比坐在教室里念文字再思考的传统方式要在这个虚拟过程中,可以用虚拟的手术刀分割青蛙的肌肉和骨骼,可以按需要随时调整图像的大小和角度等。在某种意义上,这比解剖真青蛙效果更好。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确实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学会了学习,就等于学会了生存,不久的将来,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突出内容将是学习,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大多数人念了几年小学、中学、至多大学之后就完成了知识的继承。

5.教育个性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的教育理论真正得以实现。农业文明时代,教学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老师的知识、技能可以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选择地传授知识,培养优势技能。但这种因材施教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不能大规模推广,没有规模效益,往往成了少数人的专利,成了“贵族教育”到了工业时代,受到牛顿力学式的机械论思想影响,教学虽然走向平民化,然而又普遍把人当作机器来对付,进行同样方式的教育,这无不忽视了人的个性。教育一群孩子同生产一批面包一样,从进入学校,车间,到走出校门、走下流水线,所有过程都被标准化了、模式化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性在老师或内行的指导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爱因斯但中学时代的许多考试科目不及格,爱迪生向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而遭责骂甚至鞭打,温斯顿·邱吉尔在学校时则作业很差,口齿不清·……但是爱因斯但成了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迪生成了最伟大的发明家,邱吉尔成 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这就说明根据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来学习,根据个性和个人品质来学习,才是正确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把这个理论转化为现实,有语言天赋,就在网络上学习语言,成为文学家;有推理计算和处理逻辑的天赋,就在网络上学习数学、逻辑,成为数学家;有视觉的天赋,就在虚拟现实中学习绘画,雕塑、摄影,成为艺术家;有音乐天赋,就在网络上作曲、演奏、唱歌,成为音乐家,等等,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每一个人也都有实际获得这种权利的可能,这就是网络技术。

三、产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的革命》曾经预言:“一种新的特殊的商业联合方式正在全世界产生,而最具吸引力的潜在联合行业是教育和商业”显然这种提法是对中国“学”与“商”水火不容的观念的一种挑战,但无可否认,这种现象正在发生。校办、所办产业的兴起,私立学校的出现,都标志着教育正在向产业化迈进。抛开教育产业化概念广阔的外延不谈,本文所关注的只是由于教育教学本身商业化而产生的教育产业。这种产业形式必须以信息技才为前提,因而又属于信息产业,主要以教育软件公司为代表。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首先,时代促使教育走向产业化 当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教育逐渐走向社会化和终身化,随之人类对知识的获取也渐渐要求冲破时空和专业界限而变得十分迫切和随意。这就与知识的主要传播地—— 学校发生了矛盾。传统学校受种种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准确而有用的信息,更无法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知识创新活动中来,并把成果保存和传播出去。时代与现实之间落差,如果通过学校内部自身解决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环境改良需要经历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产业化便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

其次,信息技术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走出学校提供了可能。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交流也仅限于具体师生之间。一些先进的教育思的想,进彩的教学片段只能为少数人掌握,学校教育虽然基本上是免费的,但由于客观因素,很多人无法实现最好的甚至一般的学校学习。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可以把一切好的教育思想、过程乃至细节,以光盘形式载录下来。再做成商品,广泛传播出去。只要有计算机的地方就可能随心所能地学习。

相反,教育产业又服务于教育,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工业时代或以前,人类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学校上课、读书等基本方式进行,以继承为主。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对已有知识的收集和查询十分繁琐,因此每个人能够继承下来的东西非常有限。对于个人的知识创新往往是转瞬即逝,即使留下来也只用于孤其自赏。无法共享。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信息技术尤其是教育软件、校园网的出现和发展,消减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给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所有有价值的精神财富以最便捷的方式随时随地提供给学习者,在知识继承上给人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每一个使用者都参与到新知识的创造中来,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发布出去,让所有上网的人共享。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知识宝库。

教育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最终现产业化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中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问题。明确教育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实现教育产业化的前提。只有把教育真正地理解了,才能服务于教育活动;信息技术除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或学习手段,它还应该成为先进教学思想、学习方法的传播工具,只有二者整合为一体,才能把教育产品化、商业化,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同等受教育的权利,才能形成产业规模。第二,开发模式问题。教育产业不同于其它IT产业,技术先进不代表产品先进,单靠先进的技术力量不了解教育便无法实现产业的“教育 化”;相反单靠教育部门虽然也能够开发一些课件,但始终无法超出零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简单制作,教育难以实现“产业化”。所以,软件的开发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三结合的模式之下进行,把正确的教育方向和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用最先进的技术表现出来,偏离任何一方面都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产业化。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育产业,但仅仅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以美国为代表的整个世界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科利华也将为此做出努力。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