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比较

来源: 作者:张新明 李国祥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摘要: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现状、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并从几个层面对其发展战略的新举措进行比较与启示。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向

早在本世纪60年代初期有关学者就预测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运用将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产生所谓的“信息产业”和“信息社会”。60年代末期,日本学者在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时,率先引入“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概念。“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信息化”则表征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这一过程。

目前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ization)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指现代化信息技术(I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高校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用组织和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

现代化远程教育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手段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同时有密切的联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则专指技术变化这个过程,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技术发展、设备引人、手段更新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凝聚和渗透作用很强的主导技术,它必然要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手段现代化的主体就是信息技术(IT)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但是,教育手段现代化中也包含了其他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发展应用,如机械技术、光学技术、工程技术等等。教育手段现代化着重指技术变化过程本身,教育信息化则包含了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高效利用,思维、观念、组织和管理方式变革等重要内容.

本世纪由于音频和视频技术的实现和实用化首先导致以广播电视为主题的远程教育形式的出现。电化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已经促使教材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起某些变革。但就总体来说,这些变革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在这个发展阶段,实现了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效果,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基本上没有反映到教学当中,师生之间没有直接的交流,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音、视频技术和电话网络技术等结合起来,师生可以利用电话网络开始直接的交流,为由于地理原因而进远离教育机构的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的新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一场革命,取得快速的发展,有力带动了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卫星通信技术等等,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空间;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实现了传播的一体化,开拓了主观对客观世界学习和认识的新兴方式。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带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Internet业务的普及,构筑和运行高性能、低价格的远程教育系统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成为可能。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远程教育系统的雏形。

目前,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为此许多国家都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美国的教育技术规划:克林顿政府1996年提出了“教育技术规划 (Educational Tech nology Initiative)”,规划纲领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教师”网络服务。其目的是“鼓励、组织和支持使用新技术对学生进行革新教育的教师。”规划纲领希望1997年成为美国中小学的网络年。该教育技术规划将极大地改变基础教育领域内教与学的方式、手段和过程。

澳大利亚的教育网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公共资源管理局已于1995年4月决定建立“澳大利亚教育网”,并联通Internet,该网络不仅包括全部高等院校,而且还覆盖全澳大利亚所有的中小学。

日本的第三次教育革命:日本目前正在进行自“明治维新”和“二战”以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这次教育改变从80年代初开始酝酿的,1985年“临时教育审议会”在两年之内共提出四次报告,指出这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实现向终身教育体系的转变,重要个性,实现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等时代变化的教育。”1996年年7月召开的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日本政府于1995年通过文部省和通产省联合实施一个在基础教育领域有重大影响的“100所中学联网”试验研究项目,共有遍布全日本的111所中小学参加试验。所有试验学校均要求利用联机系统加入INTERNET。该项目的目标是要在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框架之外,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并通过网络创造理想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韩国的“教育革命”:1995年韩国发表题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案,标志着该国正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革命”。他们认为,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世界从产业文明时代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在这个新时代,国民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决定性因素,而开发这些能力的正是教育。韩国方案的结尾更是雄心勃勃:“建成名列世界中心国的新韩国,并将韩国建成世界上的技术输出国和文化输出国!”方案要求“果断勇敢地剖析今天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脱胎换骨”,并且认为这是“到达耸立在世界中心的新韩国的最佳之路”。

二、设计与开发教材的指导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开展教与学的指导性或建议性资料,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设计与开发教材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思想。

1.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教材要体现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学生发展、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2.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指导,根据各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条件和需要设计开发教材,力求作到既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既是学习的内容,更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在展开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4.积极倡导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5.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从单一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的新型课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6.从学生实际出发。只有贴近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教材,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比较

当今世界正处于向全球信息化过渡的跨世纪时代。这;信息时代的智事项(科教)与商战(经济)纵横坐标上教育信息化的定向,是继世界二战以来政治分层、军事分层、经济分层之后,正在走起追赶超越,使全球教育信息化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采取相应的教育信息化战略新举措,成为当代世界各国竞相实行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各国在拟定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时,呈现了取长补短、既竞争又借鉴的局面,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当代世界教育前沿水平时,尽量少走弯路,以缩短与教育信息化国际水准的差距,这是当代为教育信息化采取教育新举措的原动力之一。

1.政府立法,增加投入,把信息教育列入大中小学正式课程,抢占国际教育化新的制高点。

英国1998年以立法形式规定,在全体中小学中将原来的选修课全部改为必修课,并拟定中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九项标准。在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中,法定的6%必须作为学校专款专用的微机购置费,以保证英国20%中小学校上INTERNET网,其中中学占85%,小学占5%。

美国总统克林顿1996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指出,2000美国必须实施100%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林顿的这一动旨在为美国教育界抢占国际教育新的制高点做准备。

法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初宣布,法国制定三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方案,重点放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对相应信息教育师资的培训上,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旨在发挥现有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使法国由当时的初中学生32人一台微机、高中12人一台微机的水平,提高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这一标准2000年要在全法国实现。

1998年7月29日,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发表了题为“关于教育课程基本走向”咨询报告书,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教育课程的运作细则。首先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所有学科都要使用微机进行教学。小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课上要适当地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初中要把现行的“信息基础”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此外,文部省提出1994年一1999年间小学、实中和高中各校计算机拥有率分别要达到22台、42台、42台。

芬兰政府1995年拟定信息社会发展战略,把“全体公民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列为五大方针之一,旨在“使每一芬兰国民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教育当局规定,从95年开始,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的学生必须达到使用计算机和上网的技能标准。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一直把发展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作为一项政府行为予以规划和管理。1978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到90年代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远距离学校,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 创建。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 学校点化教学,推广动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受和播放网站的建设,到世纪末,基本建设成全国点化网络,覆盖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至1997年底,我国已经建立教育电视台、收转台940多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6万多座,放像点6.6万多个,建立了三个卫星教育频道。

从1995年起,中国教育与科研互联网(CETNET)开始建立,并与12月正式开通,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CERNET的成功建设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带动了地区网络、省网络和校园网络的建设,实现了省际间的网络互联。现在,它已连接了400多所高校,每天有30多万人上网工作。部分地区、中小学上网已成为热点。1998年,我国又批难了清华大学等四所普通高校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和ATM技术开始进行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通过电话和CEKNET反馈,实现了非实时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并开了VBI中心。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1)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4)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5)使教育科研网络进入全部高等学校和主要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进人中小学。(6)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教育教学软件。(7)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合适当需要的教育。所有这些措施都将对中国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

2.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开发和建设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的重点。

这方面德国和日本的表现颇为突出。在理论上德国的考夫曼模式和日本的松田模式呈现出当代信息资源开发的世界级水平。据日本1998年11月5日《朝日新闻》报道,到2000年初高中学生人均一台电脑,小学生人均0.5台电脑,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容量要与美国并驾齐驱。

德国的教育信息开发把眼光投向了全方位的全民开发模式,不仅针对学校而且面向家庭和社会。德国6—17岁学生家中均有电脑,与美国水平相当,其中在家中上网的学生达到6%。德国的方法是不仅使学生应用、操作和收集教育信息水平得到提高,而且重点放在创新和预测教育信息的能力上,旨在培养对信息资源的主动创新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上,这一点显示了德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预测的日耳曼特色。

发展中的突尼斯要求全国的科研单位、大中小学和图书馆一律上因特网。第一步全国图书馆联网,做到教育信息资源的整体开发和盘活,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信息化发展之路开创一种新的运作模式。此外,成立全国儿童信息中心、各省分中心,统领全国小学生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做到从小掀起的信息化教育和开发意识的新生代行动战略,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有见地的。突尼斯当局为全国儿童信息中心兴建了6个电脑厅,装备70多台多媒体电脑,由专职人员指导开发工作。此外,如马来西亚建立“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国际水平;澳大利亚提出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培养,作为当前十大教改目标之一的教改战略;都显示出当代各国重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资源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大趋势。

目前,中国已经着手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国务院1999年1月13日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1)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3)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4)开发高质量教育软件,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

3.在师资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相应教育手段现代化装备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实行优先保证的方案。

新加坡1997—2002年的MIT总体教育信息化规划中,要求1999年全国教师接受MIT应用能力培训,并把它作为师资资格聘用的重要标准之一。规定在小学学校的校园网。为此,新加坡教育当局拨出专款,为教师每人补贴20%购买家庭自用电脑的费用,保证每两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以此提高全员的信息化水平。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从1999年起在每所学校建立四元信息化梯队,即聘用高理论、高信息技术、高操作水平、高资历教师组成的信息化四结合队伍,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以保证学校的理论和实践资源数据库常备常新。与此同时,加大师范教育信息化课程力度和权重,使未来教师在校学习时就成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楷模。

英国政府宣布1998年是英国的网络年,1998年10月实施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其重点放在“为全国教师提供机会,以更新他们的信息和通读技术能力。”为在4年内训练所有教师使用互联网,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年内拨款一亿二百万英镑,明年达到一亿五百万英镑。

美国教育部1997年2月13日发表了与总统克林顿教育行动纲领相应的举措说明,其中针对教师首先要教育信息化的条款占有重要地位,如使所有教师都能够掌握计算机和ISw提供培训和资助。为实施该教育行动计划,1998年美国投入510亿美元巨资,旨在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为做到这一点,美国的举措是先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开始。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1997能力的开发,加强教师培训体制的管理和政策倾斜,主要是指进一步加强对师范教育在校生和学校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及对学生指导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教育信息化方法与技术”的教师课程,决定从2叨0年开始在教师培训阶段设立“信息设备操作”的实用课程,并经列入培训体制的计算机考核范畴。

由上分析可知,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与其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正相关,但在具体动作上又呈现出三种走向、教育信息化与社会总体信息化相比滞后的发展走向。一般而言,发达国家采取超前走向,以它们的经济实力和高信息技术为后盾,而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教育信息化往往滞后于社会总体信息化发展,在发达国家和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间,大部分国家采取教育信息化与社会总体信息化相匹配的走向政策,只是程度上各有差异。例如,处于转型期的独联体各国继承前苏联教育信息化的传统,在九十年代主要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教育信息化为其主流代表,但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尤以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三国为最高,以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等国处于启动发展阶段。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如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的发展程度,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要受制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

  四、国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及其教育应用,并把它放到有助于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地位。德国外长金克尔1997年初就强调,知识和教育在未来知识经济中越来越重要,德国必须改革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教育部1994年就发表了一篇有关教育技术的报告,题目就是“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组织还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学术季员会,专门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探索与研究。教育技术一直是美国实施改革计划的最有力的措施。日本政府也宣布将着手改革其略显僵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日本明确提出要培养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人才,信息的理解力和信息的应用能力,如选择、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储存信息等至关重要。澳大利亚提出要鉴别信息社会人才的所谓“关键能力”,它们是“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活动;与别人和小组共同工作;解决问题;利用技术;对文化的理解等。”这种关键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针对教育信息化的国际走势,我国应该拓宽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的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把握跨世纪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方向。

  启示之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迅速发展源自改革开放后国情的实际需要,来自经济振兴、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想,是我国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指南。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与满足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积极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服务。  

  启示之二: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用先进的教育、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为教育服务。不断采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在信息化社会尤其要重视网络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启示之三:我国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讲,信息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们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虽然部分地区和学校设备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极不均衡。这也是我国教育发展整体上的重要问题。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在目前还是一种靠政府投资进行建设的公共产品,而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又必然受制于政府的行为。因而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大力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信息化必定要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知识的传播体系主要是靠教育系统去造就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不能想象在一个信息盲、网络盲的国度里会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现代化。高科技和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内容以及体制和模式,也拉开了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统筹举措,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投人向中部、西部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方式应转变为智力扶持为主,重点是对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师资水平的支持。既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呼唤教育界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培养提供出大批训练有素、国际化、信息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的同时,也期望着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改变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干百万人民的命运,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将在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面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就必须根据“科教兴国”的战略要求,积极借鉴国外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信心,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发展道路,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