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机教学中区别教学的探讨

来源: 作者:浙江桐乡茅盾中学信息中心 谢伟锋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00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议讨论稿)》中已明确提出,“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于2001年秋季开学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背景与环境

作者的“区别教学法”是指在上机操作课上,将全班学生按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成若干小组,教师在同一课堂,对这些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再通过巡回观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背景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的“优生”严重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不能体现个性的 “一刀切”现象,在我们计算机教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本校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的初中就学过,有的连键盘都没有碰过……这样在同一课堂上的学生程度差别很大,如果“一刀切”肯定行不通了。

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室也进入了各中学,为计算机教学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基础

3. 区别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教学环境

区别教学法主要是在电脑教室进行,为了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有一定的要求:

1.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五十台(1,2,3,4共四排)并联成局域网。

2.软件环境: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0(ParaSaga2000)儒博士V3.0

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还可以将教师演示通过网络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器的屏幕。

实践过程

一、学生的分组

怎样才能学好信息技术呢?作者认为,自学动手能力,兴趣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先来讲一下这个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每一个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只是这个兴趣的方向不同罢了,有的学生是对游戏,有的是对上网,有的是对软件,有的是对聊天,有的甚至是对计算机中只要他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感兴趣,但是,对于教师上课讲的内容不一定感兴趣。这一点可以在学生一有空就瞎捣鼓机器这点看出来,他可能对你没有讲的内容兴趣更大一点,所以,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所以,可以自学动手能力大致分为以下几组(机房分为纵向四排)

自学动手能力强──A组(位置一般在1排)

自学动手能力一般──B组(位置一般在2,3排)

自学动手能力差──C组(位置一般在4排)

*这样的位置安排主要是为了能方便的控制学生机器和广播演示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至少在作者所教的几个班级中,各组比例基本上是A组25%,B组50%,C组25%。A组的一般都是特别聪明的和家里已经有电脑的,这些人能很容易很快的接受课堂内容,之后他们就会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了。B组的一般都是初中里稍微学过一点电脑,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学生,这里面就可能会包括班上的几个比较不听话的学生。C组就是一些几乎没有碰过电脑的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起来就比较吃力了。

二、教学方法的区别

针对这样的事实,在教学中就切忌一刀切了,会造成A组的学生对上课内容失去兴趣,而C组学生跟不上。所以,在上面的分组基础上可以实行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A组──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B组──任务驱动的方法

C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

1.对于A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课堂内容,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任务,让他们自己通过看书完成任务,相互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在这组学生当中肯定有一两个很拔尖的学生,他们可以在一堂客上通过自学完成其他学生一个月的课程内容,所以他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不用管他们,只要问他们对什么感兴趣,然后给他准备一些素材让他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可以了。比如有的可能对网页制作感兴趣,有的可能对Flash感兴趣,或者是编程VB等,其实这样的学生就是以后竞赛的人才,不要扼杀他们的兴趣,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对于B组学生,这些学生其实就代表了整个班的大部分,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加上相互的帮助完成课堂内容。对于有些比较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演示指导他们。教师可以通过分步的任务驱动给他们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些学生中老是有人一进机房就问:老师,这堂课干什么?所以可以将一堂课大致分为几部分的时间段,然后逐步给他们任务,如《信息技术》第三章第四节,第一步任务就是复习上一节课工作表的编辑,单元格的操作的内容,尽力让他们都能回忆起上一节课的内容,通过巡回观察决定是否需要强调什么东西,第二步的任务就可以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内容在第几页,自己看书完成什么任务(书本53页,改变数据格式),再通过巡回观察决定是否需要强调什么东西,或者是否需要演示操作……最后让他们完成一个总的题目。

3.对于C组这些学生,其实这些人是最费时间的学生了,可能对于这些学生的个别指导占了教师大部分的上课时间。这些学生好多没有接触过电脑。有的时候会提出教师想都想不到问题,简单到你认为不用讲学生就能懂,但是这些学生可能就是不懂,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他好不容易分清楚了文件夹和文件,有一次我让他将一个文件拷贝到一个文件夹的下面,他就在那个文件夹下面点击右键粘贴了,他将这个下面理解成了在屏幕上看到的这个下面(上下左右的下面),说穿了就是他还没有理解文件系统的树形结构。对于这样的学生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提供的功能,给他们演示,让他们先看到了结果,再让他们操作。

当然,这样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有些C组学生可能会进步很快,他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可以将这样的学生换一组,这一点体现在好多农村来的男生身上;而有的A、B组的学生可能你一讲新的内容他就是接受不了,典型的吃老本,这一点体现在好多家里有电脑的女学生身上,她们靠的就是在家里使用电脑时掌握的内容,新的内容她接受起来也不快。所以要求教师能掌握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以便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总结

作者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比较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能提高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动手能力,提高大部分学生的操作水平,帮助一些落后学生的提高。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