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以及教师培训

来源: 作者: 发表于:2010-08-16 13:57  点击:
【关健词】

王治文,浙江教育学院计算机学科副教授,目前担任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分院院长和浙江省庚年中小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同时兼任浙江省内部通讯刊物《信息技术教育通讯》的总编工作。从1983年开始从事教育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专业工作,1992~1993年受教育部公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专门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和访学。近几年曾到德国和英国进行学术访问、考察或出席学术会议。长期从事一线专业技术工作,并承担大量的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包括重点学校校长及国家级的骨干教师培训。他在专业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包括:教育电视、教学动画与模拟设计、智能化的教学软件设计以及基于IT的教学设计等。

E-mail:zwwang@hzcnc.com。

陈光荣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高级会员。现为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学科带头人。1998年开始进行网络教学的探索,2000年至今,担任华美学校校本培训导师,主持“信息化与CAI教学优化设计”、“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的探究性活动教学研究”等课题活动。先后获得各级教学奖励20余项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实践形成的教学模式别具一格,深受学生喜爱,专家好评,同行赞许。

E-mail:hmcgr@163.net。

王治文教授:

您好!我是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一名语文教师,在多年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以及教师培训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难以跨越的障碍,欣闻您将给我们以指点,甚为欢喜,不胜感激。

此致

陈光荣

陈老师,

很高兴在网络中认识您,并且钦佩您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方面的热情、投入、责任感与智慧。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快乐、事业不断进步。

王治文

王教授:

您好!

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为我这个一线的普通教师解答问题。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受益非浅。我还留意到,您给我回信的时间是今天凌晨两点,这让我非常感动。

您不但在信息技术等学术方面给了我实质性的指导,您的敬业精神和真诚待人的感人态度,更将是激励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在今后的教学教研活动中,我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希望您能继续帮助我。

再次表示我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陈光荣

案例:每次网络公开课之前,总有老师问我:“今天又有很多人看你表演了,你不感到紧张吗?”我摇头回答说:“不是我表演。你到时会发现,我跟你一样,在密切关注着学生的活动。甚至,我会搞不清自己是学生还是老师呢。”其实,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已没有了高高在上的信息主宰者,没有了独一无二非接受不可的绝对权威。这时候,师生之间将不存在谁主谁次的问题,而表现为师生共同占有和建设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为师生、互相促进。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师生平等学习方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陈光荣老师(以下简称陈):教师的主导地位如何体现?教师是否和学生一样,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又一主体?

王治文教授(以下简称王):教师成为学习主体的一员是合乎逻辑的,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所要求的,这里学习的含义也可以包括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必是事先准备得天衣无缝的绝对的知识权威。以我的看法,这一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身份的放弃,一方面可以“解放”学生,让他们真正主动,自己负责任地学习,不是动辄等待老师的权威说法。另一方面,也适度地“解放”教师,他们不必对所教知识点准备得滴水不漏才可走上讲台。

但是,教师的角色除了是学习主体一员以外,同时当然承担主导角色。教师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如果拿一场演唱音乐会打比方。传统的课堂教学像独唱音乐会,教师是独唱演员,学生是听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则像合唱音乐会,学生是合唱团(不等于齐唱)成员,教师是指挥。教师不必唱得一定是最好,但对歌谱显然应有相当的理解与记忆,不能等同于一般成员。教师对学科知识点内容的准备应该是比较充分的。教师对演唱的效果则负有更大的责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程学习,其学习过程比较开放,但也不应被理解为自由的学习。就学习目标而言,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可以并且应该成为目标的一部分,但大部分情况下,整合的宿主课程(如案例二的语文课)的目标还应该是更具备系统性的目标,这里“系统”指的是在宿主课程中,该学科知识点目标可能是整个课程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子目标,该子目标不达成,可能破坏课程整个系统目标的达成。比如,该知识点可能紧扣知识链的下一环,缺乏替代性。而此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目标可能具备替代性,即可能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能体现或达成。教师在这方面就必须对学习活动的进行保持清醒头脑,负更大的责任,同时意味着有效发挥他(她)的主导性。具体来说,教师至少在下列方面或通过下列手段可发挥主导作用:

* 选题和设定教学目标,一般是结合宿主课程知识点或教学单元,并根据能否体现信息技术优势这些特点来选题。

* 设计任务与主要活动,包括切分成阶段,设定阶段时间与目标等。

* 考虑与分析学生学习进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可能发生的偏向,设计指导或干预的方针。也包括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网络不同、速度很慢及其失灵等,准备一定的预案。

* 准备必要的导入情景,包括可能设计相应的主题网站。这些网站可以包括情景,导入性知识内容,链接的参考资源、任务表,评估量表,进程报告,学生或小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等内容。当然不需要面面俱到。

* 学习活动或过程的组织、启动、管理与导向。例如学生活动时应进行课堂巡视,应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在发生偏差时适时提问与组织讨论,应掌握干预的时机与方式,例如何时提问,提什么问题,何时切换活动形式。

* 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如学生作业和作品很可能产生时间不够、重信息技术不重学科本身、重形式不重内容等偏向,这时就可通过纠偏的评价标准来制约。学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则除了承担有足够权重的评价主体角色外,要承担起评价的主导角色,引导学生从更合理的方面去进行评价。

* 在保护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保障紧扣包括学科知识目标在内的教学目标之间,高度智慧地、仔细地维持平衡,相信会成为课程整合方面成功教师取得广泛、持久认同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案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自行通过工具平台从资源库中搜索、收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交流,最终获得新信息;还可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而人机交互更能及时反馈,激发他们强烈的再学习欲望。此时学生已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对像的灌输对像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全国“九五”重点课题“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的研究”结题展示课中,我的网络课“文言文单元自读课网上学习”,我设计了知识目标为“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相关文学常识”。能力目标为“①培养网上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能力;②训练归纳整理能力;③创新思维训练”。德育目标为“①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不畏鬼神,正气制邪的精神”。于是,我让学生在“学习导航”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可利用教师筹备的丰富的“资源精选”,也可利用便捷的“中文雅虎”、“搜狐”搜索相关网站,完成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还可将不懂的问题随时“登录论坛”与同学老师交流,完成能力目标。自始至终,学生都是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跳跃式地选择性地有层次的自主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亦步亦趋的学习。这样的设计当然是很完美的,但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忙得满头大汗,深感力不从心。

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获取、收集和处理信息?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如何更快、更好的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及时得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测评?

王:在整合课堂中,教师应设法避免学生自由搜索因特网资源。如果学生未系统学过因特网资源搜索技术技巧,则应在课内安排一定时间或阶段专门进行指导。即使学生已学过或有所掌握,也还是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复习与适应一下,这里适应指的是对学科主题适应一下,如举例的关键词,分类目录等,也可在上机搜索前先组织讨论并记录一下搜索策略,包括搜索引擎、分类门户网站、可能的关键词,压缩或扩展搜索范围的与或条件等。如上文提及的,建立专门的主题网站,给出参考资源导航,相当于成为简单的专门门户网站。

课堂中,交互的最直接、最自然和最有效的手段还是进行面对面的提问与讨论。为了参与交流的学生面更广泛,分组、结对(分为两人组)的交流是有效的手段。单纯组内(对内)的交流往往由于过分缺乏压力与监控,导致不能认真有效进行。所以往往有必要进行上一层(组间)的交流(汇报),同时也使交流的信息面更广。

基于网络的教学,自然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的交流手段,如同案例中提到的论坛。论坛目前基本上是利用文本形式进行交互,即使所谓“聊天室”也多半如此。论坛交互的重要优势是不用面对面,有助于平时少发言的同学克服通常怕害羞的心理障碍;并且众人可“同时发言”而互不干扰论坛;再有一个好处就是可打时间差,将交流延续到课堂之外;另外,文本化的发言有利于记录、保存、检索以利再次利用等。在教师方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答疑“预案”,类似有些技术支持网站的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经常问到的问题)栏目。我自己的做法很简单,事先将相关解答或“响应”存放于一个或多个文本文件(文字处理格式或网页格式也可以)中,论坛交流时将文件打开,碰到文件中有现成或近似“答案”时,用剪贴板快速将适当的文句、段落贴出去,并且逐步将好的发言(包括学生的)积累到此文本中去。另外,建设专为教学使用的合理的交互结构(主题论坛、聊天室、邮件组、和“新闻”组等),可便于分层、分主题的管理,提高交流效率。

效果的评测,可结合过程评价、诊断评价和结果评价。例如可以配合任务进行文件夹评价,通过事先准备好链接的作品展示、汇报评价,公布量表自评、互评。另外,对于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和部分填空题)评价,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仍很突出,可以积极利用。如用于结果评价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减轻评判工作量;而由于在评判和反馈方面的几乎准实时的快速反应能力,用于诊断性评价更是传统手段所不可及,对于即使调整教学意义重大。问题还在于准备工作相对复杂,与前面论及的有关交流的情况类似,有一个短期效率与长远效率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整合情况下的学习效果测评,应特别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技术、技巧与主题意义、形式与内容等关系。作为整合教学研究性质的评测,还应注重和分析信息技术整合对总体效果所起作用的评测。

案例:在一次“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收集到了这样的一组数据:教育理论需求6%;教学设计需求21%;教学组织管理需求7%;计算机技术需求61%;其它需求5%。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们最需求的是计算机技术。而我五年来的实践探索体会是:“技术”不一定是影响实践探索的最主要因素,人的观念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实效性提高和引起教育深刻变革的灵魂,观念变革仍要先行。教师应该与较强技术的运用脱离,学校应帮助他们集中精力于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具体的教学应用设计。

陈:课程整合中,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等,作为一线教师,哪方面更重要?权重如何?这一导向很重要啊!

王:一年多前,我在伦敦参加过一个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国际研讨会,会上反映出的这方面的国际化的潮流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从面向技术的培训转向侧重教育应用理念与方法的培训。这一潮流可能反映了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普及化和大众化的事实(例如我国按教育部的计划,应已基本完成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当然实际完成度和效果很不平衡),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国际范围(包括学术界、内行的或清醒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参与一线实践真有心得的教师)对以往这方面情况的反思。

我的看法是,教师如果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当然是根本谈不上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但是,如果教师已经跨过基本的技术门槛,那么,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实践效果看,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把握、教育的理论水平、教学的设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要高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这里的技术门槛,可以理解为当前对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公务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白领阶层)要求或标准,大致说来,包括有效使用机箱的开关、按钮、接口、键盘、鼠标、显示器和打印机等设备;维护和管理计算机信息(尤其是理解并且有效和合理地使用、维护文件系统);安装使用多媒体光盘等应用软件;进行文字处理;针对应用场合和听众的信息展示(如利用Powerpoint),电子报表数据处理,有效利用电子邮件、因特网信息浏览、检索、下载,设计制作简单网页;网络交流系统(BBS、聊天室)应用等。

如果进行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最好也是针对或结合教学进行(例如通过例子或贴近教学的任务驱动),培训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领悟越深,培训的效果越好。除了上述大众化要求的、常用的技术,对其他很多技术方面,相信对技术及其原理的理解有时比对技术细节的把握对多数教师的意义更大。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有助于教师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场合和合理性,也更全面的达成课程整合的价值目标。同时应该说明的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提高,与其应用于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应该说是正向相关的,但不是正比例的关系,技术方面到一定水平后,相关性逐渐降低。

大部分的教师不必一定要化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参加所谓的课件制作。而同时,一些特别能体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学优势,或重复使用、规模化使用价值大的教学软件,应该设计与制作得水平更高。这方面需要有少部分的“信息技术精英”教师的参加,并且他们可能需要作出比以前更系统化和协同化的努力。为了你体会我这样说的份量或语气,我觉得需要告诉你,我至今不敢说自己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方面的专家,但我敢说自己在教学软件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面,包括相关的培训方面,至少曾经是一个专家。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王治文 陈光荣)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