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难以估价的巨大推动作用。然而信息环境的异变,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弥散性,乃至严重污染,使网络信息环境的内在良性运动受到窒息。控制网络信息的污染是人类科技水平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除了利用法制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等手段控制网络信息污染外,更重要的就是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其战略重点则是抓好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防污意识、控污能力、拒污道德三个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
一、网络信息环境与其运作主体之关系
从表层来看,网络信息环境是一个人造的环境,是基于人类对网络信息需求的决定性而产生的,人是这个环境的主体。从深层来看,它是基于人类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人既是它的科技主人,又是它的文化主体。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科技文化是信息时代传统文化发展和延伸的产物,所以网络信息环境又反过来塑造人,规定和提升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人和网络环境之间,需要保持和谐一致、协调共振的关系。
然而,网络天地的虚拟性、自由性、难控性特征又易于造成网络运作泥沙俱下的局面。人类在创造网络信息环境的同时,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中,又破坏着这个环境的平衡,甚至可以毁灭这个环境,如信息超载、信息垄断、信息污染、信息犯罪、信息侵犯、信息综合症等,使人类与信息环境的冲突变得日益尖锐。
网络信息环境的污染诸如信息陈旧、信息泛滥、信息虚谬、信息冗余、信息玷污之类,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后果,影响着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了科学劳动的效率。如根据有关统计调查,科研人员花费在查阅和甄别信息资源资料上的时间一般占1/3—1/2。同时,信息污染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病”越来越多。如因找不到所需有效信息而焦躁不安;信息消化不良;信息紧张等等。信息侵权给人带来不安全感,甚至使人陷入法律纠纷。信息过剩、贬值使大量网上信息成为信息垃圾,妨碍了人们对网上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计算机病毒和网络犯罪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化有机系统受到破坏,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要控制网络环境的污染,除了一般人文管理手段和技术管理手段外。提高人的信息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战略眼光看,必须重点培养未来网络主体──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应当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这样的理念:由于人类今天所处的信息环境,包括网络环境,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因之,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环境则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实现自我的环境之一;维护信息环境的“生态平衡”已开始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性天职,青少年一代应为此而将自己塑造成新的人格类型──信息素养人。
二、信息素养人是网络控污的根本保证
什么是“信息素养人”?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说的信息素养仅指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在这之后,人们对信息素养人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仅举一例:1992年,美国Burnheim对信息素养人所应具有的能力作了进一步归纳,他指出信息素养人应该具有如下能力:“系统提出和分析信息需求的能力;识别和评价信息源的能力;寻找信息源的能力;调查、选择和筛选信息源的能力;提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记录和贮存信息的能力;解释、分析、综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提供和交流研究结果的能力;评价全部信息过程的能力。”从其归纳可以看出,信息素养包含图书馆技能、计算机技能,并且信息素养人所具有的这些能力都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直接联系。而这一思维能力正是网络控污的重要素养。
不过,国外有关人的信息素养的研究似未重视信息道德问题。信息素养应是人们在信息问题上的意识、能力与道德的综合素质,“它应包括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信息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环境,信息素养人也应是一种“文化人”。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务必“防止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现象”。无论就广大网络用户还是大学生、中小学生而言,都必须强调信息素养中的下述内涵:信息规则理念、信息守法意识、信息道德修养等。这些是网络控污的重要保证,是网络人文管理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
信息素养人是网络控污的根本保证。要而言之,这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人具有如下相应的信息素养:
一是防污意识。只有信息素养人才具有防污意识等信息意识,才会理解与处理人与信息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有意识地去调节人类与信息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以达到保护、利用和改造信息环境,以及净化、美化、优化信息环境的目的,为推进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创造协调和谐的网络信息环境。
二是控污能力。国内外一些专家,如日本的水越敏行,对信息能力大体概括为七种内涵:信息理解力、信息选择力、信息批判力、信息收集力、信息处理力、信息生成力和信息传递力。这些能力都是网络控污能力赖以形成的支柱。只有信息素养人才会全面拥有并综合运用这些能力。抵制网络污染,特别是阻止高级网虫的信息侵犯和回击网络黑客的入侵破坏。
三是拒污道德。信息素养人特别是未来的信息素养人,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具有牢固的法纪观念。只有信息素养人才全自觉地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去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遵守网络规则,抵制网络污染中的信息侵权、信息虚谬、信息玷污之类。
三、注重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应当分成人用户、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三个层次进行,这里权且重点说说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生上网人数剧增。如果不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一个几岁的小学生都可能成为一个网络黑客。报载美国一少年黑客以惊人的解密能力,摸进了美国国防部秘密网点,他可以下达指令对目标进行核弹攻击,此事令人不寒而栗。据2001年10月11日《文摘报》摘载,上海一家媒体遭到黑客攻击,网站主页被其更换,服务器上的数据被其删除。警方经过苦苦追寻而终于得知:黑客原来是个在读初中生。事实也说明了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教养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这种教育必须着重强调下述三个要点:
1.注重信息素养的终身教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访问、传输、贮存、检索和使用数据及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利用资源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进程。小学生便可以轻便地步入网络世界,快速从网络、光盘中获取信息资源。这种学习方式还会伴随他们的终身学习,良好的信息素养将会使每个人受益终身。这样,他们能将其掌握的能力从学校转移到工作中,从一种性质的工作转移到另一性质的工作上,使每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各方面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其特殊的意义而言,从中可以培养他们终生的防污意识、控污能力和拒污道德观念。
2.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
“重理轻文”是我国部分人中存在的由来已久的现象,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如德、法、美等国如今出现了“重文轻理”的趋势。此种情况,发人深省: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诸多人文社会问题。”如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安全、网络道德、信息规则、信息素养等问题。凡此皆表明,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次,“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紧密联系,提升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如共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突破了传统经济学观念“市场万能”论,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市场体制需要完善、设计,才能达到最优化。这就关涉及到社会全方位的复杂联系,包括产品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之间的信息联系和运作。显然,离开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科技是无法单独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的。其三,人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文社会科学于此大有用武之地。如:至网络时代,人的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需要科技工具和人文精神的同时介入。如网上聊天、娱乐、恋爱抑或表达信仰、抒发理想、宣泄情感等等,这些都是与现实世界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联的;如果将网络科技视作单纯的工具而剥离其所附丽的人文因素,如果 将网络空间视作纯粹的“虚拟空间”而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那么这样的科技工具及其网络运作就只会导致人文精神的堕落乃至人的异化。上述几个方面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务必做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这也是网络控污本身提出的深层次要求。
3.注重信息素养中的批判性思维教育
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等。其间所涉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中,有许多同网络控污有着直接的联系。
信息素养教育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的有机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也应以此为根本切入点,其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这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深层依托。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污染信息,优化、整合有效信息,因而堪称网络污染的天敌。例如:
其一,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选择和分析能力。网络相对是一个自由空间,在先进的传播方式的支持下,Internet网一年的信息增长率可达200%以上。信息的泛滥不仅阻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而且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减弱了人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这很可能使青少年受到有害信息的污染,由于批判性思维具有善疑的品质和求异的特征,所以经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的人才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信息的杂乱无序和庞大的数量适应力强,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不惊不昏,不受诱骗,而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
其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而创造性地整理和加工信息。批判性思维具有求真、创获的品质和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特征,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具有这种思维有力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善于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如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标引、排序、存贮等;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上述各类的活动最终可使网络信息良性循环。
其三,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水准,杜绝有害信息源头。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技术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用户仅凭按键和鼠标就能以惊人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传播信息,可以机械地复制即克隆信息,也就是说每个用户可能成为一个有害信息源。例如韩国有人在网上播布某一歌星隐私录相,短短时间,就有上百万用户下载并传播,以致政府不得不下令禁止。批判性思维的逆向意识渗透着道德观念,换言之,道德观念可以成为这种思维的一个出发点。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可使公众用户从良好的道德意识出发,不发布、复制和传播污染信息。这样,不仅能有效控制有害信息源,而且能使真实健康的有效信息顺利传递。
其四,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批判性思维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品质渗透着法律意识,换言之,法律意识可以是这种思维的一个出发点。因此,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用户能自觉保守、不非法摄入他人的秘密,不制造计算机病毒,遵守各国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各种规定和法律。这就可望减少网络犯罪和由于网络的不规范运作而引起的各种法律纠纷。
在未来社会中,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一代智能型劳动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教育已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所接受。随着网络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素养教育也已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它将有效控制网络信息污染,带动网络信息环境健康、谐调地发展。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郭丽英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