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我们展望明天美好前景之际,回首昨天,我国已步入了IT时代,并具有了一定的成果,真可谓“长风助浪洪波起,科技开花花满洋”。
是的,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也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风物长宜放眼量”,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应用潜力非常巨大。信息技术不仅给教育提供信息工具(包括软件),更为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革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改善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环境、构筑新世纪教育文化带来有力支持。江泽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2003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以及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使“教育信息化工程”被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至今为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的战略目标把教育信息化实施下去!
一、实施教育信息化,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良好习惯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做事,做事要有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
如果说教师是育人的工程师,那么就应该精心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如果说教师是实施者,那么就应首先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信息化教育的种子,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灵魂,进而走近教育信息化,因为只有身体力行才能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作用。教师应为青少年搭建信息化社会实践舞台,把学生日常上机的作业、作品及时在校园网上或机房内反馈、讲解、展示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造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如果能够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型网络,氛围会更加浓厚。
实施教育信息化与学校的管理机制同等重要。因为良好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育手段,能使学生为学校的发展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和荣誉。学校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利用牛津大学的经验“一对一”来解决无论是上机学习,还是一般课堂学习,都应安排足够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指导或讲授。在课程整合时虽然实行了“一对一”,在进行上机指导或其他指导时,还要注意指导的内容是什么、对象是谁、是个体还是集体、是个别还是多数,这是课堂设计时必须遵循的。
中国有句古话:靠娘,娘要老,靠墙,墙要倒。学生的学习靠的是习惯,靠的是基础,靠的是方法,靠的是能力。所以我们要把学生的自学习惯、自学能力放在首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工具,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工具包括:四机一幕(电视机、录音机、VCD、幻灯机和幕布)、校园电视网(电视闭路线、放大器、转换器等设备)、网络和各种教育相关的软件。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信息化工具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开展信息采集、判断、分析、加工、处理、存储、整合、利用、发布、交流、创新、传递等,使整个课程或活动充满现实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受地点、时间、技术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早在电脑时代来临之前,录音机(包括语音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等早已存在多年,而自觉坚持不懈地使用这些信息工具的学生并不多。面对现代教育信息化工具,我们还是摆脱不了“传统”模式,技术也许能提高分数,但能力仍然得不到实质性提高。拥有计算机、mp3、电子词典等信息工具的学生也与日俱增,在一定程度上对教与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是否拥有并且会使用这些工具就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使用信息工具学习的学生能力或成绩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关键在于是否经常性、是否习惯化。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学校与家长及时、密切的沟通。家长对成绩关注多于学习过程、学习习惯。所以家庭和学校利用信息化手段取得联系,共同把学生的学习情况摸清楚,研究下一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那样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
总之,学生有没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良好的习惯,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
二、实施教育信息化,渗透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
没有规则就不能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就不能安定,社会秩序不安定还谈什么教育信息化。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IT经济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网络安全、网络道德问题,尤其是学生上网成瘾,并导致学业荒废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青少年网络成瘾,按国际上的标准应该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基本症状是:连续上网时间长、不能自控、萎靡不振、头昏眼花、疲乏无力、饮食不良、课外上网、课上睡觉、成绩直线下降等。更为可惜的是一些青少年因上网成瘾,开始从家长手里多要钱,进而从家里偷钱或借他人钱财,被家长发现后,有的在批评教育之后改正过来了,有的则沦落为社会上的小偷或大盗,甚至行凶杀人,对社会秩序造成极坏的影响。渗透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与否可见一斑,所以我们必须把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渗透到戒除“网瘾”的整个过程当中去。
国外学生也上网,但有“网瘾”的却比我国少许多。原因是国外学生从小就看到父母们用电脑工作而不是把电脑当作一种玩具,即使玩电脑也只是为了休息;国内学生家长电脑知识远不如学生们好,学生们玩什么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一但形成“网瘾”时,想戒却不好戒掉。“网瘾”的原因大多是在现实世界压力下转移矛盾、回避现实的一种心理防御手段。帮助他们戒除“网瘾” 应在实施上面做文章。一方面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收集青少年各方面信息,减轻课程负担,积极化解现实矛盾,修补学生的心灵之洞,并利用“电子家长”、“网络爸爸”等软件来管制学生上网。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网络上找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与策略去查找、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用、内容是否健康或合法以及怎样下载、怎样用等问题都要给学生一一讲清楚,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养成正确上网的良好习惯,逐步从长时间上网到短时间上网,从短时间上网到用网络学习。
如果说在上网方法上要加以指导的话,那么方向比方法更要加以指导,如果方向错了,方法越好,越有可能发生南辕北辙的笑话或不可换回的后果,比如你教会他如何快速地查找有关黄山的风景图片和资料,而他却利用这一“能力”来查找一些黄色图片和资料;或充分利用其他“能力”在网络上骗取别人QQ号、密码、钱财等等;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传播不良信息、不健康语言;最为可怕的是品德不好的人掌握了传播病毒和黑客程序,这些足可以证明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把社会秩序和德育教育渗透到上网的整个过程当中去。
三、实施教育信息化,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教学成果有多大,首先要看教师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CAI课件辅助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冲击力很大,因为CAI课件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教学情景,并充分利用节省板书的时间,加大课堂容量、密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求知欲、表现欲,进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通过联想、判断、综合分析和推理,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以及各种信息素养得到丰富和全面发展,实现知识向智力的转化、向能力的转化。
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加上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特点已成为全社会和全教育界的共识,并且都在积极的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综合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基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各种信息化工具的特性,使课程、人、技术三者统一起来,以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程整合的提出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把信息技术和基础学科相结合并灵活运用,让知识点转化为能力,无论在什么时候,能力都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尽可能自己锻炼能力、培养能力、提高能力。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上课时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去学,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每节课的始终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积极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整合倡导教师鼓励每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上网,利用信息工具自己去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提倡“兵教兵”或“师傅收徒弟”即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还不能解决的,老师要以此问题为中心集体讲解,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互动性。
为了消除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误区。要特别清醒地握住CAI课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真正意义,不要只是为学生编制一场好看的“电影”而已。必须遵循合理、适度、形象化、互动性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近几年以来,课程整合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把课程整合理念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学习,尚处在积极的探索当中,只有引进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教学手段的真正变革,目前课程整合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最值得奋斗的教学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仅教师要用好信息化工具,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CAI课件或协助老师完成CAI课件的制作。搭乘新课程改革的“公交车”,一些企业利用信息化工具开发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与新课程改革应用的软件也层出不穷,进而又增加了许多好用的教育信息化工具,利用这些信息工具再去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周而复始,有望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四、实施教育信息化,造就新世纪人才
社会的进步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和信息量的多少。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靠培养;信息量的多少靠环境、靠网络。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还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智慧在各种要素中起主导作用,所以说造就新世纪人才是兴国之本。
目前人才缺乏和浪费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才更是奇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跟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很大,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比如专业游戏人才、专业软件人才、专业硬件人才、编程人才、创新强的科研人才、信息系统的高级设计人才以及综合性强的管理人才。
做小事靠自己的专业素质,成大事靠品德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社会综合的工程,学校教育应该重视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不应感染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建立人才信息库时一定要包括个人德育方面的信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青少年义无反顾地为振兴民族产业而冲锋陷阵。
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村落,只有从小播种信息化并养成良好习惯,主动利用网络寻求新知识的人,才能养成自学习惯,才会懂得遵守学校纪律、社会秩序、网络规则及公共网络道德;只有从学生时期接受信息化教育并养成现代文明习惯,才会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尝到甜头,才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个大村落里成为新世纪人才!
“幼儿学,壮而行”,我相信今天实施良好的信息化教育,明天定能帮助学生们幸福、健康地成长,让他们一生享用不尽!
参考文献:
[1]2004年全年《中国教育报》
[2]2004年全年《教师报》
[3]2004年全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2004年全年《信息技术教育》
[5]2004年全年《中国电脑教育报》
[6]2004年全年《中国电脑教育信息化》第1—10期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