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在很多学校中已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而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编排方式,是编写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做一简要论述。
一、确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几个因素
确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就是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内容中选出社会所需要、学生能接受、客观条件又许可的那部分内容。它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客观条件(设备、师资、时间等)。
1.可供选择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供选择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原理、发展史、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等);二是信息处理方面的知识(如互联网上搜索资料时涉及到的资料分类知识,文字处理中的字体、字号、分栏等知识,图片处理中的色彩、构图等知识,数据处理中的统计、排序等知识);三是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知识(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图片的方法)。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第三类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主线应该是:紧紧围绕“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这个核心,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检索、接收、加工、传送等)。
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来实现的,如字处理软件主要处理文字信息,绘图与图像处理软件主要处理图形与图像信息,电子表格软件主要处理数据信息,浏览器软件主要用来接收与检索信息,等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各类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的学习上。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有关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安排得太多,有的教材甚至完全是从信息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于是就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开始,到计算机的系统构成、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等等。结果,有关计算机本身的知识确实学了不少,但是却不能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如用计算机写一封信,画一幅图等。这就像一个学生在写字课上学了大量的关于笔的知识,但却没有学会用笔来写字一样荒唐。
2.社会需求
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否则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成为职业培训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社会的需求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已需要;②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所需要;③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所需要。
第一方面的需求,就目前而言还不突出。因为我国信息技术还未普及到不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就会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的程度。但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已经能给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尤其是能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方面的需求,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更新最快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
其次是软件,但具体的某一类软件的发展往往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比如,DOS操作系统从开始发展到最后,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功能增加了很多,但基本的内容、基本的操作方式都没有什么改变,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掌握了DOS,到十年后他所学的内容还基本有用,只有到了整个操作系统更新换代,全面转向视窗操作系统时,他才需要全面更新他有关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同样,一个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人,他所学的内容肯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用。应用软件更是如此,某一类应用软件一旦成熟,就会较长期地稳定下来。比如,微软最初推出的所见即所得的WORD,到今天的WORD2000,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最稳定的是那些可以与信息技术分开独立存在的信息处理内容。比如字处理中有关字体、字号等知识,数据处理中有关查找、排序等知识。一个人在10多年前学习DOS版WPS时所用到的字体、字号等知识,在今天学习WORD2000时同样有用,相信在几十年后学习相应的字处理软件时还会有用。
从这一个角度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选择信息技术硬件知识时应该尽可能慎重,而选择有关信息处理的内容时就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另外,对那些学起来费时耗力的内容,特别应该注意,因为这正是今后最可能被淘汰的内容。比如,键盘输入目前仍是汉字输入的主要方式。但如果要达到实用的水平,就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改进输入汉字的方法肯定是人们要解决的重点,现在让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很可能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第三方面的需求,要求选择尽可能方便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具有较大迁移效果的内容。比如在小学中选用画图类软件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视窗操作系统所附带的“画图”软件,另一种是类似“金山画王”之类软件。尽管“金山画王”比“画图”更容易出效果,但是“画图”采用标准的窗口形式,学了“画图”再学习其他各类绘图与图片处理软件就会感觉容易得多,它更有代表性,更有迁移作用。因此应该优先选用“画图”软件。
3.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的接受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水平,二是智力发展水平,三是相应的知识水平。从实际情况看,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得当,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在生理和智力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特别要考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协调。
在键盘操作学习中就普遍存在一个典型的问题。
目前所使用的键盘都是英文键盘,而很多小学生在学习键盘操作时并没有学过英文。尽管我们学习键盘操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输入汉字,尽管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在形状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英文键盘当作汉语拼音字母键盘。但是很多老师在遇到这一个问题时不是先让学生直接学习汉语拼音的输入、汉字的输入,而是很自然地就先给学生补英语课,让学生学会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后,再继续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补英语课的内容,效果如何暂且不论,如果信息技术老师的英语不标准的话(这是常有的事),结果更是误人子弟。
类似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应尽可能选用中文界面的软件;在学习电子表格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学习汉字输入法时,尽可能采用拼音输入法,因为它与形码不同,不会出现拆字不规范的问题,避免与识字教学发生冲突。
4.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师资、设备。很少有课程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那样受制于师资和设备。现在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来配备教师和设备,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来确定教学内容。因为老师熟悉BASIC语言,学生就学习BASIC语言;因为现有的设备只能使用DOS操作系统,学生就学习DOS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是目前不可避免的现实。但尽可能使老师和设备来适应教学内容,还是完全可能的。
就教师而言,尽可能多学些新知识,以适合教学的要求,已经不是条件问题,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
设备配备上也有一个认识问题。比如,有些学校在购买教学用机时,强调的是机型档次和机子的数量。但往往很不重视打印机、扫描仪、话筒等配备。结果花钱不少,但在教学时仍然由于设备的原因会限制很多内容的教学。其实,不必多花钱,只要在机型、档次、数量等方面上略微降低一些要求,这些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对一些已经配备了只能运行DO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学校,首先也应解决认识问题:不能让教学内容跟着设备,而应该让设备为教学内容服务。尽可能选择那些目前仍然有用或对学习新内容有较大迁移作用的内容,比如学习一些教学软件、益智游戏软件。对一些明显已经被淘汰的内容,比如很多DOS操作系统的内容,就不能以“不浪费设备”为理由继续保留。否则就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浪费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
这是一个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同样意义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即按照先易后难、先形象后抽象等原则安排顺序,这是教学论的常识。恰恰在这点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多,而且这些问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它往往是从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逐步推演到具体运用,先进行抽象的综合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一种很普遍的叙述顺序是这样的: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数据输入、运算、输出等)→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成(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计算机硬件分类介绍,最后才让学生进行具体硬件的操作。
且不论这些内容是否都有必要学习。单从教学效果上讲,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尚无任何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先学习抽象的内容,是极不合理的。同样这些内容,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接触常用、直观、使用最简单的硬件设备,如显示器、键盘、鼠标。在学生对它们的功能、形状等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进行概括、归类,同时可以分别介绍相应的同类硬件设备。再学习硬件设备的分类,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等,同时介绍它们的功能,讲解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如此逐步深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先学DOS再学视窗,初级班学DOS高级班学视窗。曾经有一个省编的教材干脆小学学DOS,初中学Windos3.x,高中学Windows9x。
这样做的理由也很简单:先出来的东西低级、简单,后出来的东西高级、复杂。自然是先学低级的、简单的,再学高级的、复杂的。DOS低级、简单,视窗高级、复杂,因此先学DOS再学视窗也就天经地义了。而互联网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更应该放到后面学习。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将功能的简单与复杂同操作应用的简单与复杂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加强功能与简化操作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一项新的技术,在强化功能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操作的简化。图形界面的视窗操作系统比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功能强大得多,但学习起来却要简单得多(对于不懂英文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这是人所共知的。先学抽象难学的内容,再学形象直观易学的内容,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而这一类问题在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谓比比皆是。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
这是个和编排顺序密切相关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主要指将学习内容分类(如操作系统、字处理、绘图、互联网等),同一类学习内容集中一段时间学完,然后再集中时间学习别的内容。而螺旋式主要指将学习内容按照其深浅程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区分开来,将程度相近的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学习字处理软件时必然会与一些操作系统的内容相关)放在一起学习。完成后,下次再将同样的内容在更深的层次继续学习。
假设一个学校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要学习操作系统、字处理这两方面内容。
典型的直线式编排方式是:第一学期学习操作系统中所有要学的内容;第二学期学习字处理中所有要学的内容。
典型的螺旋式编排方式是:第一学期:学习简单的字处理软件如写字板,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操作系统知识,如窗口的操作、文件的保存,以及操作系统中容易理解的部分,如在“我的电脑”进行简单的文件操作。第二学期:学习WPS或Word等专门的字处理软件,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操作系统知识,以及操作系统中相对较难部分,如在“资源管理器”中进行更复杂的文件操作。
直线式和螺旋式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直线式或螺旋式,而且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直线式编排的主要优点就是教学设备较简单,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同一类的内容,需要用到的软、硬件都要简单得多。同时学习者易于对所学内容在头脑中清理归类。但是直线式的编排方式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各类内容之间是可以割裂开来学习;二是每一类内容本身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所需要的接受能力与相应知识相差不大。这两个前提条件越在初学阶段越不具备。如果小学教材采取直线式的编排方式,长时间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技能,一方面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就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达到实用水平,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为信息技术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直线式和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宜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这是因为:
首先,越是在初学阶段,各块内容越是难以分开来单独学习。比如在学习字处理时,马上会觉得需要补充操作系统的知识(如文件的保存、查找等);在学电子表格内容时,又会觉得需要补充字处理的内容;在学操作系统时,又觉得需要利用一个应用软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件的概念,等等。而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信息技术课的各块内容,越学得深,越需要更多的相应知识。以电子表格为例,越学到后来就越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对一个有足够数学知识的成年人来说,完全可以将电子表格的全部内容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学完。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必须采用螺旋式。他只能先学其中较简单能接受的部分,然后就得放下这块内容,转而学习其他的内容。待到他们的数学知识达到能学习电子表格中其他更深的内容时,才能回过头来更深入地学习。
(作者: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 阳 程江平 吴奋奋)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