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 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是求知的源泉。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能力,需要兴趣的持续和探索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将知识传授导入到学生“自主探讨,独立解决”的问题中。
二、 鼓励自主探索,引导完成探索过程
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课堂实际双边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这是采用传统教法,即教学通过传输和灌输完成(注入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难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不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努力、独立探索、合作探讨,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我们常采用的一个方法是教师创造一个情景或出示一个任务,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讨论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讨论过程是学生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中教师把握“航向”,适当加入一些启发、引导性发言。
三、 注重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形式:每个小组自选一个组长,通常是这个组操作掌握最好的同学。操作时小组成员间可以讨论,组长可以进行个别帮助。这样做,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可以使操作掌握好的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耐心,使掌握较差的同学有追赶的目标和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几年后,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许会过时,但学生们掌握的自主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由此培养的能力是不会过时的。
(作者: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超)
(责任编辑:nylw.net)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