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确给教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已离不开信息技术。备课找资料、上课用课件,课后写反思;视频、音频等生动又活跃气氛、PPT幻灯片显示鲜明又快捷,反思电子化便于归纳修改。教研活动可突破传统形式进行网络式沙龙。
一、阅读资源的多而无当,杂而无用
其表现为阅读容量大,利用率低。PPT的演示课件,密密麻麻的文字,界面拥挤,视觉效果不清晰;而网络课堂中,相关主题的资源网站、论坛或博客中选用的文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到作者介绍,从文本欣赏到作品影响等,无不包容。甚至是百度、google等搜索到的多如牛毛的资源也成为教学资源。学生根本来不及全部浏览,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对资源不加选择,易造成多而无当,杂而无用。
教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能“吃”得多一些,即使“吃”的不多,那能多看一点也是好的。这种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试想一桌满汉全席,看都来不及看,更何况叫出名字?叫不出名字,影响也不大,只管让人选择挑自己喜欢吃的。但有时间吃了自己喜欢吃的,却无暇回味出这菜的味道,那岂不是可惜了?如果吃了,却不吸引,那真是浪费了!因此,宁愿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吃出味来,吃到营养。
有人可能要反驳,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学生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吗?这么多信息资源不正是绝佳的途径吗?网络课海量信息的优势不正好充分体现了吗?产生这些疑问,不足为怪。因为他们都有一蹴而就,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急切愿望,却不知“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网络课的优势只是服务于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手段,目的是完成阅读的目标,而不是为了体现网络优势。所以有点舍本逐末的嫌疑。
二、交互探究的纷而无序,收效不丰
交互探究的表现形式多样而杂乱,有QQ、MSN、Email、论坛、博客等交流形式,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在线网友等人的交流等多线性,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即使有教师机控制,但效果也不佳。其二,学生讨论的某些内容,可能游离于课堂,教师也无从得知。其三,关于某一问题的讨论过程与探究结果混杂在一起,一个符号、一个字、一个表情都被学生作为一个成果跟帖,是无多大意义的,有碍教师发现的精华。其四,特别是初试的教师容易对学生的交互放任自流。
有人认为网络交互的优势是促成了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也促使学生敢于发言。多加限制,是违背平等原则的。再说学生走出校门后,难道还要教师在一旁督促指导吗?这样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虽然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有自控性,适合开展语文网络化的阅读教学,但他们的自控性不及走出校门的成人的自控性,所以还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现场指导督促,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探讨,使交互的活动更规范更合理。
由于交互的表现形式纷乱而无序,探究的主题不适量,学生上课的精神集中不够,学生对问题的探讨通常不够深入。讨论过程与讨论结果混杂,师生如从跟帖中觅得几个精华帖,较费时。而对学生的探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很难做到及时的针对性的指导,而只能是普遍提醒。此类现象,导致探究合作的效果也是不太明显。
三、学科意识的含糊不清,本末倒置
本人在尝试中,曾经制作关于《二胡情韵》的课件。上课步骤如下:
师先准备两段音乐《梁祝》《二泉映月》,由学生猜测是什么乐器,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在“二胡情韵”资料库中,有“FLASH欣赏”“散文阅读”“名家介绍”,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各取所需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寻找材料之间的相同点”,自由分组,选择其中一版块进行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多版块的思考。探究结果反映在论坛对应位置。师归纳学生的答案类型,拉二胡是平民的,生活大多很艰难,二胡的名家多数都是江南的。师再激疑深入探究,并发帖子鼓励学生思考:二胡为什么与平民有关?二胡为什么与江南有关?二胡为什么经常表现为悲凉?
曾有一人问我,你这堂课能作为语文课吗?我深思之后,终于获得了如下感悟:作为研究性学习,这课件是完全可以的。但本学科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探究中,涉及到学科渗透或融合,是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其他学科如音乐、政治、历史等现象剖析上,而置语文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而不顾,放弃文字之韵、文章之美、情感之真,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四、提升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几点建议
1、青年教师加强业务素质。
青年教师有冲劲,有干劲,同时也有革新的意识。除了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还要多培养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达到哪些要求,高考中的阅读教学有哪些注意点、规律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贯彻,青年教师还需向老教师请教。
2、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络化、系统化,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教研组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虽然网络上的课件眼花缭乱,但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需要教研组可以根据年级组分派任务。各年级组可根据教学任务,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可根据板块意识,有些篇目采用PPT,有些篇目采用网络化,制成之后,再集体备课,讨论其中的欠缺之处。上完课后,根据课堂的状况,可再作修改,使课件与网络设计不断完善。
3、师生合建博客团队。
博客是极具个性化的空间。学生的博客可以记载他的生活感受,学习心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习的脚印更加清晰,既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也可以赢得关注度。而教师的博客可以记载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感悟等,可以吸引学生去关注。在相互来往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交流阅读中的感情,能够解决课间不能解决的问题,使评价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