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神交流的意义
眼睛是人与人之间最清楚的信号。作为一种没有语言的“无声对话”,眼神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意义:
(一)有助于监控学生行为,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上课时,学生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是假装没看见,听之任之;二是停下讲课,大声批评;三是及时用眼神给予暗示,并有针对性地不时注视使其警觉专心听讲。师生间用目光交流代替了口头批评,不费口舌不动声色又不影响教学,“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经济实惠”的教育方式。
(二)有助于拉近师生、生生的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目光语言,便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面带笑容,态度亲切,充满激励和期待的眼神,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关心,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有助于获得反馈信息,调节教学进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眼神可以直接、准确地表达人内心最细腻的感情和思维活动。学生透过教师眼神可以领悟到教师的情感和意图,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清晰地判断出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调整,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学中,学生给予教师适当的眼神回应,不仅是上课认真听讲的表现,更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品格。教师用鼓励、信任的眼神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用宽容的眼神看待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行为。在这过程中形成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爱上老师,爱上老师教的课,爱上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领悟到教育的意义,从而产生成就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师生最终实现“双赢”。
二、教学中眼神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目中无人”“有眼无珠”
“目中无人”“有眼无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不相视,有的教师貌似在看学生,事实上什么都没留意,“身在曹营心在汉”,学生则“孤军奋战”,进而出现“我讲我的课,你学你的习”“互不干扰”的教学氛围。
(二)“消极眼神”:互不主动,眼神彼此回避,教师眼神涣散、迷茫
课堂教学的“消极眼神”指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目光呆滞、冷漠、凶狠愤怒或回避、迷茫等不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眼神。这种眼神给人“拒人以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和生疏感,学生从而关上自己的心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三)对象具有局限性
眼神交流对象的局限性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神主要集中在这几类学生身上:一是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二是调皮好动成绩差的学生;三是座位在中间靠前部分和左列右列的中间部分的学生。可见师生眼神交流分配不均,具有局限性。
(四)眼神信息具有复杂性
师生关系双方角色的固定性和眼神信息的复杂性,学生的一些心理变化并非全部能够通过眼神表现出来,而且不同教师对学生眼神的观察力和敏感度也不一样,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多维度的,读懂彼此的眼神信息并非易事。
三、教学中师生眼神的巧妙运用
(一)教师眼神语的基本要求真诚、亲切、有神,切忌对学生用瞠、瞪、瞟等眼神,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波动
真诚的目光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之一,是心灵相通的秘诀。教师的眼神消极,会导致学生与之生疏疏远,渐渐地由不爱老师,导致不爱老师的课,甚至不爱学习,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
(二)学习相关理论,掌握眼神运用的方法
眼神交流涉及形体语言、交际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教师学习与此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环视法,吸引全体同学的注意,平复吵闹的课堂秩序,以起到“一言未发先有意”的作用;注视法,指眼神较长时间定格于某人或某物,可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多用于组织教学和制止不良行为等;虚视法,指教师的眼神似乎盯住了什么,实际上“视而不见”。
(三)善于正确运用不同眼神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的眼神应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还要随对象不同、口语交际的需要变化。讲到重点处,目光要坚定有神;讲到疑难处,目光要沉着耐心。学生回答对了,应投之赞许的目光;学生回答错了,则应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应给予耐心的目光;学生触犯纪律,则应以严肃的目光提醒他。这种眼神的互动不应仅局限在课堂之上,更应体现在课堂之外,用“爱的眼睛”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化解令人尴尬的僵局。
(四)摒弃个人偏好,目光分配要合理
教师要把视线均衡分布在每个学生身上,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更不能用个人的爱憎来对待学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关注、期待着自己,从教师的眼神里感到对自己的真挚和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感。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把眼神交流与教师的有声语言和其他形体语结合起来使用,以弥补眼神交流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张武强,梁云真.架起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师生眼神交流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探析[J].教育管理,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