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美国经济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半叶的高速发展就部分得益于其地区间差距的缩小。①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崛起的关键所在,倍受瞩目。2007年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将京津冀都市圈列入优先开发区域,这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温家宝曾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能建设一流国家。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肩负着发现和传播最新知识、造就会学习的人才、创立新思想、引领社会风气的重任。②因此,研究和分析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情况,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将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提升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竞争实力奠定基础。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育资源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提供的智力支持是区域崛起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发展的速度和模式。
(一)高等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动力和源泉,为区域发展构建相互认同的人文环境
京津冀三地毗邻,但却有着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市皇城文化、天津市漕运文化、河北燕赵文化,因此三个地区很难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文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和指导力量,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构建一个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的文化体系。传承文化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合理的教育空间布局是推动区域文化乃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为区域发展培养对应产业结构的人力资源
京津冀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就要培养出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类型的人才。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天津市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河北省工业基础雄厚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将影响到京津冀区域人力资本需求,当前区域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之一的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结构还未能同步,制约了区域人口的合理流动。只有科学布局高等教育,才能促进区域人力资源灵活流动,才能及时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
(三)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体力量
要防止经济波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就要走高精尖发展的道路。京津冀区域蕴含着一条极有潜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这里集聚了八个大的产业区、初步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要打造联系紧密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需整合区域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要实现这一切,就要靠科技与创新。高校是科学研究与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前沿和尖端课题,带动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京津冀地区高校云集,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等学校的积极参与,高校的空间布局只有适应区域经济合作的格局,才能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
(四)高等教育能够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补偿的途径之一
高等教育是智力引擎,虽是无形财产,却能够创造无限财富。首先,高校消费群体巨大,能够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创造很多从业机会。其次,高校具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能够提高劳动者专业素质。第三,高校的入驻会带动周边交通、生活服务、通讯设施的优化与完善,从而提高当地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如果高校入驻发展薄弱的区域将带来有益的影响。当前京津冀还有大片发展薄弱的区域,合理考虑这类地区的高等教育分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区域中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社会地位,带动教育相关经济的发展,不失为一种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资源补偿的途径。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空间布局的现状特点
(一)从高等教育资源空间整体的情况来看,高校呈“X”形集中分布
京津冀下辖市(区县)45个,共有高校252所,其中北京有87所,天津有55所,河北有110所,平均每市(区、县)可拥有高校6所,但现实中高校扎堆分布,有的市(区、县)高校数量低于6所甚至为0。
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呈“X”形分布,即以京津为一线,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为一线交叉分布(见图1)。北京的高校主要集中于海淀区、朝阳区等城市功能拓展区,天津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市内六区,河北高校集中于石家庄、保定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区域,这些区域拥有的高校数量共161所,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63%,其中高校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河北石家庄和北京海淀区,两地拥有高校数量位居前二,共70所,占京津冀地区高校总数的28%(见表1)。在一些位置边缘或发展落后的区域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稀薄区”,北京的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天津的汉沽区、宁河县等地更是高等教育的“空白区”。
总的来看,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首先表现为省(直辖市)间的分布不均衡,京津地区高校密集,京津冀北部和南部的边缘地带高校匮乏;其次表现为省(直辖市)内的分布不均衡,高校主要集中于省会城市、中心城区,高校发展受地域限制,不利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从高校所属级别来看,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各自集中,形成双雄并立格局
按照主管高校的级别分,京津冀地区中央高校有43所,地方高校209所,分别集中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央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北部的海淀区,有19所,占中央高校总数的44%;地方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南部的石家庄,有40所,占地方高校总数的19%,较其他地区有显著差异。
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不利于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合作、互动发展。从省(直辖市)间的分布来看,北京地区占绝对优势,中央高校集聚度高,天津、河北中央高校匮乏,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以地方高校为主;从省(直辖市)内部的分布来看,北京的地方高校明显集中于朝阳区,河北省的地方高校明显集中于石家庄,而天津的地方高校在各区县的分布上没有特别明显的差距。
(三)从高校发展层次来看,核心地区层次高,周围地区层次低,区域间落差大
按照高校发展的层次分,京津冀地区本科高校有143所,专科高校109所。从省(直辖市)间的分布来看,区域间学校发展层次落差大,本科高校主要集中于京津冀的核心地带即京津地区,有9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65%;专科高校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有58所,占专科高校总数的59%。从空间分布上看,就是京津冀核心地区的本科层次高校居多,周围地区专科层次高校居多。其中北京市海淀区是京津冀地区本科高校最集中的区域,有25所本科学校,河北石家庄是京津冀地区专科高校最集中的区域,有25所专科学校。
可见,区域间各种层次的高校空间分布不合理,各区域高校层次发展单一,形成区域性割裂式发展,京津地区主要是本科高校的聚集地,河北成为专科高校的聚集地。而事实上,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层次类型的人才,这种现状容易造成人才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流动不灵活。
(四)从高校与人口规模的协调性来看,河北地区高等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和培养人才的责任,与区域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京津冀人口数量排名前三的区域是河北的保定、石家庄和邯郸,分别是1 102万人、988万人和888万人,而从每百万人口拥有的高校数来看,排名前三的区域是天津的西青区、北京的昌平区和天津的大港区,分别是22所、19所和15所。
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口流动,另一方面也是区域人才培养的主体,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以京津冀区域人口排名和每百万人拥有的高校数排名为依据发现,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较协调的区域有15个,即人口多的,高校数也多,人口少的相应的学校数就少,但是有30个区域人口规模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2/3(见表2)。如果高校的存在可以吸引人口流入该区域的话,在这些不协调的区域中,人口规模档次低于高校数量档次的区域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有利于推动人口的均衡分布;而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人口规模档次高于高校数量档次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有15个,占不协调区域总数的1/2,且基本属于河北省,表明这类区域中高校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区域人口的需求,不利于区域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
(五)从高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高校数量的差距大于区域GDP的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与质量,高等教育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当前京津冀区域GDP排名前三的区域是河北的唐山、石家庄和北京海淀区,分别是3 812亿元、3 001亿元和2446亿元,而从每百亿元负担的高校数来看,排名前三的区域是天津的西青区、红桥区和大港区,分别是10所、4所和3所。
以京津冀区域GDP排名和每百亿元负担的高校数排名为依据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较协调的区域有16个,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高校也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学校就少,但是有29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分布不协调,占64%。在这些不协调的区域中,每百亿元GDP负担的学校数量的差异系数是148%,区域GDP的差异系数为102%,说明学校数量的差距比经济上的差距更大。如果高校的存在可以通过科研成果或人才培养等手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话,在这些不协调的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档次低于高校数量档次的区域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学校的潜力,才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而最需要关注的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档次高于高校数量档次的区域,这样的区域有15个,占不协调区域总数的52%,这类区域负担的高校数量太少,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表3)。
(六)从高校与区域面积的协调性来看,京津地区高校密度大,河北北部高校密度最小
从拥有的土地面积来看,北京和天津地区拥有28 383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京津冀区域的13%,有142所高校,平均每百平方公里负担的学校数是0.59个;相比之下,河北拥有188 760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平百方公里负担的学校数仅为0.058个,几乎是京津地区的1/10。高校密度高的地区由于受地域限制,教育用地紧张,不利于学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健康,过多学校集中在一起更容易导致生态资源紧张。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合理布局的现实依据
(一)现有政策要求高等教育打破地域限制,实施开放性布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今后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提高质量、扩大开放,即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京津冀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就是在现有的高校中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调整而非扩大学校数量和规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同时,2010年6月京津冀晋蒙签署了《华北五省市区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框架协议》,表明今后华北五地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到2020年开创以“区域创新”为标志的全新局面,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区域性的成功经验。这就要求政府突破区域高校之间的藩篱,寻求广泛协同。
(二)区域人口的现实问题要求高等教育在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河北地区
京津冀区域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素质差异悬殊的问题。据统计,京津冀区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已经达到7.66%。京津冀区域内部相比之下,河北人口老龄化进程大体要晚10年,京津两大城市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开始时间最早、老龄化程度最大的地区。③同时,京津冀人才结构不合理,据相关研究表明,京津存在明显的高学历人才资源浪费现象,高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而河北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因此,高等教育布局要依据这一人口分布特点,有效引导和培养河北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区域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实要求高等教育要形成特色发展带
产业结构上北京市的第三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天津市二、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钢铁、化工、现代制造业等重化工业蓬勃开展,未来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电通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北虽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但工业基础雄厚,钢材、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当前北京的技术创新环境较佳,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以及外资注入将会推动创新能力提升,河北需要充分利用京津强大的科技资源,区域高等教育布局要据此进行相应调整。
(四)区位条件催化京津高等教育向周边扩展
在地理位置上,京津冀北部的山区生态环境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与河北相比,京津地区办学土地成本高、社会负担重,必然促使高等教育向周边扩散,廊坊位于京津地区交叉点,位置绝佳。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基本形成了三小时都市交通圈,结合现代通讯技术,使区域内再无距离感,能够催化新校区在边缘地区的发展。
四、京津冀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构想
根据上述分析,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空间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两翼”,即以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为基础,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和城镇密集地区人力资源储备带为两翼,在智力和人才上为区域发展保驾护航。
(一)打造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
京津廊高等教育发展轴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地,一方面京津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另一方面由北京市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兴建的东方大学城正位于廊坊。东方大学城有双重定位,一是建立优秀科技园,营造竞争力;二是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当高校间的协作越来越紧密和广泛的时候,京津冀高校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提升。打通京、津、廊这条教育走廊有重大意义,既能缓解传统高等学校扩展的空间不足,又有助于形成高等教育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链,还能壮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形成类型齐全、层次丰富的高等教育地带,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放射型的社会服务。因此,各方政府要全力支持盘活东方大学城,做大做强高校的区域品牌,在发展轴上打造以北京为首的高新技术专业品牌,以天津为代表的轻工业化工等专业品牌,以河北为基地的金属冶炼加工专业品牌。
(二)建设大滨海地区高等教育研发带
随着天津港和滨海新区的崛起,以及曹妃甸港和新首钢的建设,未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发展必将成为新的趋势,这个地区尽管有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唐山学院等高等院校,但是还不适应新型工业的要求。北京有全国最多的“985”大学和“211”大学,可以考虑在大滨海地区针对新兴产业需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共建物理、生物、化学、环境等方面的科研试验室,为经济发展提供研发技术支持和产业实习生。
(三)建设城镇密集地区人力资源储备带
河北地区人口众多,尤其是东部、中部和南部城镇密集,产业结构以纺织、医药、建材、机械等为主体,当前高校在这些地区的分布还不足以支持区域经济和人口的需求。在高校发展层次上,这些区域专科比例较高,可以重点发展应用型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大批符合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同时,吸引京津地区的一批大学与企业合作,在此开设专门的二级培训学院,吸收和消化城镇剩余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源的专业素养,为京津冀区域发展储备合格适用的人才。
注释:
①何炼成,韦苇,白永秀主编:《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论证》,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②宫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九点建议》,《科学时报》,2010年10月13日。
③樊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参考文献:
[1]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志攀.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3]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
[4]梁志,曾冬梅.从经济和人口的区域分布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l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Ideas
Gao B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Beijing 100045, China)
Abstract: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education space layout i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ntrate too much within the reg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geographically exist side by side with local universities, regional gap between undergraduate and specialized colleges is big, parts of higher education can'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the gap of the number of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reater than the gap of area GDP, etc.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pace layou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urvey, we found space layou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more reasonable, its layout ideas can be summarized as "one axis and two wings", i.e., taking the Beijing, Tianjin, Langfang development ax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basis, the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zone of large coastal region and human resource reserve area of urban populated regions as the two wings, convoy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telligence and talent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ce layout
发表流程:提交论文----推荐期刊---确定后付定金(填写资料)---审稿---录用通知---全款-----出刊后杂志社寄杂志
如果不录用退还定金。部分期刊可以支付宝交易。
推荐期刊:《中国职工教育》《中国校外教育》《职教论职》《中国****教育》等期刊,更多请联系在线咨询客服。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