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1万人,比2009年增加了21万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双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就业困难的学生仍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分配制度下,由于生活拮据、自卑等原因,就业压力较其它同学要大。关注这个群体是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在我国高职校中,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贫困大学生就业, 那么,在这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影响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个人综合素质发展不全面
高职院校的生源多为农村或区县的学生,其中大多数的“双困生”来自文化环境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发展不充分。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常是通过参加各种社团和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双困生”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自卑心理较强而不能使自己较好的融入到社团中去锻炼自己。而用人单位多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看重他们是否当过学生干部、有无参加社会活动经验, 整体的谈吐和气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能力等。这些要求对多数“双困生”来说较高, 导致他们很难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最终削减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消极的就业心理、错误的认知方式
“双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一方面承受着经济的拮据所带来的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 他们又强烈地希望获得尊重。家境的贫寒以及自身条件的不足, 往往加剧了他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求, 常常使他们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攀比心理, 使其对就业的选择变得盲目和急功近利, 极大地加重了心理负担和就业压力。有些“双困生”他们并不愿意把贫困看成是磨难,而是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 因此产生心理偏差, 形成了一种灰色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缺乏信心, 得过且过、听天由命; 有的贫困生因为在双向选择的竞争中失利而垂头丧气, 抱怨自己“出身”不好, 生不逢时; 有的因为看到别的同学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够应付自如, 而自己却无所适从, 由此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还有的贫困大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 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对贫困生的就业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极为突出, 人为地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职业选择倾向性较强,择业面窄
“双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的贫困,往往都背负着家中寄予的改变整个家庭经济状况的重担,他们中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地域和待遇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他们比较注重工作的稳定性和高收入性,倾向大城市、大公司高收入、高福利行业,一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也不太愿意去基层、边远地区、中小企业和艰苦行业就业。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多年来在经济上得到各种资助,潜意识里养成了等、靠、要的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不积极主动,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二、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对策研究
帮扶“双困生”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毕业生数据库,做好“双困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双困生”实行全程、动态跟踪,分类、区别援助,在求职资助、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方面加强帮扶工作意义重大。
(一)确立“双困生”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要落实 “一把手”工程,加强对“双困生”就业工作的直接领导,形成全校关心就业、促进就业的工作局面,努力帮助“双困生”实现就业。全校上下要认清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带着深厚的感情开展 “双困”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工作的首位,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就业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
(二)具体实施方案
1.重点帮扶,做好摸底统计工作,通过摸底统计建立“双困生”档案库。进行“双困生”统计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更新,摸清“双困生”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帮扶工作奠定基础。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经济困难是指学习期间享受各类国家助学奖学金的特困生。就业困难是指:本人态度积极、有强烈就业愿望,但截至每年6月底报表前未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没有具体意向单位的应届毕业生。
2.在掌握“双困生”情况基础上,深入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制定详细的“双困生”就业援助办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辅导员及班主任要主动与就业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援助,实施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对这部分毕业生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重点推荐。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
3.拓宽就业渠道,广泛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对“双困生”通过专项推荐等方式对其进行就业扶助。安排召开“双困生”模拟面试、专场招聘会、“双困生”就业座谈会、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创业技能培训、求职技巧讲座等,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助其早日实现就业。
当然,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导的结合,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总之,做好 “双困生”的就业工作是教育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7.
[2]赵丽明.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43-44.
[3]朱晓峰, 陈美娣. 大学贫困生心理社会原因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9 (1):3-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