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词句,引导扩想,激发创新欲望
小学语文课文中许多词和句子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进行扩展性想象,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在创新意念驱动下,很多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张扬。既加深对词句、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例《鸟的天堂》这课中的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中划,那声音就像一首音乐。”教学时,引导扩想,深入体会意境。“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中划”是怎样的情景?“那声音”指得是什么声音?然后让学生再连起来创造性描述这段情景,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副充满情趣的画面:宽宽的河面水平如镜,四周的一切都十分宁静。载着几个人的一只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地移动着。三只桨有节奏地拨着水,碧波荡漾。那桨划动时发出的咿呀声和拨水的哗哗声就像一曲悦耳的音乐声飘荡在宁静的河面上……
二、抓住“空白”,引导补想,提高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期待、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学生的创新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教师引导补想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突破重、难点的过程,由此产生多角度的拓展空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的“点睛”有可能使学生阅读灵活起来。否则就望文兴叹,莫衷一是,更谈不上是创新能力的形成了。因此,对一些课文的情节存在的“空白”处,要巧利用这些可供想象与补充的天地,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苏教版第二册《雨点》,写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但雨点是怎样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又是如何在海洋里跳跃呢?抓住这一空白,让学生补想,深切体会雨点“睡觉”到“跳跃”,这是由静到动;由“池塘”到“海洋”这是由小到大。这就构成了审美的多样性,既有出静之美,又有壮阔之美。
三、抓住结尾”,引导续想,提高创新的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创新的重要途径。有些语文课文的结尾言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这时,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续想。激发学生感受、理解、综合的活力。例如:苏教版第二册有一篇科普童话《小松鼠找花生》,课文结尾写道:“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呢?”教者设问:小松鼠知道花生长在地里后会怎么样?收获了花生它又打算怎么办呢?引导学生阅读后续想。又如《小动物过冬〉〉的结尾写道:“它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还在这里相见……引导学生续想:小动物们第二年相见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感受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同时引导他们查阅课外读物,了解其他动物的有关过冬的方式,在信息交流会中激发创新的活力。
四、抓住条件,引导联想,营造创新氛围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营造创新氛围。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景物及表象景物的能力有时还超过老师,有的有其独特韵味,如师生共同参与,抓住已有条件,进行联想,既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加强了师生交流,也营造了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氛围。如在教《云房子》一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雨后云房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会造什么样的云房子呢?看着无云的天空又会说些什么呢?教学《有趣的发现》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是如何写达尔文发现岛上昆虫这一有趣的现象的? 达尔文做了哪些科学研究?在学生的联想和热烈讨论中,时时闪现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了视野。
五、抓住“诱发”,引导假象,挖掘创新能力
《课程标准》提倡的综合性学习,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而“诱发”是一种常见的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对事物未曾经历,但抓住“诱发”因素,架设一定条件,激发想象。假象越逼真,印象越深刻,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往往由此产生。如苏教版第四册《问银河》,学生学会了这篇启迪志趣的散文诗后,对美丽的天空、对美丽的银河往往会产生一种向往的情感。这便是进行假象的诱发因素。教师可相机提出假设,要是你能坐在这小船里,在天空中,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来穿去,在美丽的银河旁,你想,你能看到什么景象?让学生畅谈:灿烂的群星,北斗星更大更高了;火星上奇幻的云海,身边的云朵一会儿像……一会儿像……发光的人造卫星,神奇的银河?美丽的地球,蓝色的大海,雄伟的万里长城……假想会使孩子们进入诗歌的意境,甚至萌发探索宇宙的理想。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假想中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本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好课文,蕴含着培养创新能力的因素和良机。教者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想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在阅读课堂才可能散发更多的生命活力,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未来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