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作为一种令人激动使人心醉神迷的现象,在当代世界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重要,自然美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美的领域是多重和复杂的,审美观运用在体育领域是研究在体育领域进行审美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揭示了体育活动特有的身体美、运动美和人文美,认识体育中的美感、运动竞赛的独有魅力及如何从事审美教育,理解体育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和具体影响。随着体育运动的广泛发展,社会群众健身的需求,太极拳运动已经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太极拳的套路编排就成为太极拳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一、从美学的角度看太极套路创编的主观条件
(一)审美观的正确性
审美理想是人们关于审美对象的理想蓝图,具有明确的指向未来的倾向性,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实践,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同时进行美的创造。审美理想的根本价值在于激发人们追求美,创始美的热情。 “和”是太极拳的审美理想。太极拳以疾徐、刚柔、动静、方圆、曲直、形神等勾画了一种古典人体美学思想中的基本形体运动美的轮廓。在“和”的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强调动而不懈,静而不滞,柔而不松,主静主柔但又不失静中含动,柔中寓刚,其意义皆在于“和”,表现出动静刚柔等人体运动形式的和谐美。
(二)太极拳文化修养和古典哲学美学修养
在太极拳的套路比赛中,由于某些教练员对各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了解不清,甚至把陈式太极拳演练的如同少林拳,只有刚,不见柔,还有的教练员对太极拳的四种基本劲法:抛掷劲、下放劲、九曲珠劲和沾粘劲不懂,更不懂应用,致使太极拳成了放慢速度的长拳。对太极推手中以柔克刚,柔化刚发更是怀疑,把太极推手发展成了“推牛功”,背离了太极拳本来的轨道。这种太极拳根本无美可言。要真正了解太极拳的精髓,表现出太极拳的魅力。必须深入到中国文化背景中去探求其中的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意蕴。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气、韵、神,表现出太极拳的独具特色的含蓄深邃的美。不仅做到动作规范的形似,还讲所有究以形传神,强调主体在意向性思维的主体观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身体的动作形象传达内在的意蕴,练出“太极拳味”。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古典文化修养,在文化的基础上研究拳,创始拳,充分理解拳的精神,这是太极拳套路编排和演练者必备的条件。
二、以美学的原则引领太极拳创编的整个过程
(二)太极拳创编的真实性
太极拳要发展,就必须继承武术的本质特征,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保持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使演练意识和攻防意识结合起来,增强太极演练的真实性。真正的美来自于武术的技击,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基本特征,攻防技击的真是神韵的根本所在。因此,创造太极套路不能脱离其根本规律——技击的真实性,因为作为武术离不开技击,技击在套路中具有一种本色的自然美。但是却不能执着于真。真,使太极拳具有美的根本所在。但是真并不是美,真的东西只有在引起人们的欢愉时才能成为美。因此允许在太极拳的动作编排中对动作外形进行艺术加工,在内不失其真,在外更显其美,使这种攻防技击能引起人们对搏斗的遐想,却没有搏斗的残酷,给人一种审美愉悦。巧妙有效地技击原则的运用唤起人类对美的追求,在内意上仍保留了技击原则的实用格斗价值和精髓,在外形上进行修饰和创新,更加符合实用技击的原则。
(二)太极拳创编的美观性
美观性就是要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伍绍祖在《任重而道远》一文中强调了武术是大众文化。然而,太极拳的欣赏存在着大众审美尺度和专业审美尺度的差异。大众审美尺度是直奔功力目的而形成的审美尺度,专业审美尺度是经由创造过程而统一于目的的审美尺度。两者在向度上没什么本质差异,但是大众审美尺度是直接从功利目的切入的,忽略了专业技术的内容。专业审美以“难能为美”,要考虑到创造过程的难易程度。太极拳作为难美项群的运动项目, “难、新、美”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具备了这一特征,太极套路才富有艺术价值,才会有观赏性。
三、结语
一个完整的太极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如何布局,如何增强艺术效果都要精心构思。武术的动静、虚实、刚柔、开合的变化,以及在布局上的往返穿插,迂回转折都要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力求编排构思情节性的美。而要让太极拳的艺术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必须要求太极拳的编排者和演练者有太极拳的正确的审美理想,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太极拳的基本技能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