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新思路

来源:nylw.net 作者:李健超 发表于:2010-08-23 12:01  点击:
【关健词】课堂教学;生活体育;自我教育
随着体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前体育课教学仍然是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忽视学生体育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应包括身体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参与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能体现出来,使学生在一个狭隘的教学空间

学校体育最重要的是体育课堂教育。随着体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的思想和理念也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也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当前体育课教学现状
  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组织仍然按照固定的模式,即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模式占据所有体育课。教学以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体育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虽然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应包括身体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参与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能体现出来。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准备活动-基本部分-放松活动。按照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的模式,但是不是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只限于固定化的知识、技能,而极小涉及探究性的活动。
  为了执行教学大纲,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会把教材中的内容完整地、一点不变地搬上课堂,没有自己一点创造。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对于体育的好坏在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度,是否忠实地执行了教学大纲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
  二、体育课堂教学新思路
  (一)把课堂上身体练习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打破群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活动状态,就整体而言,普遍存在着教学的整齐化一,运行有序而统得过死,使得体育课严素有余,活泼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要打破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小组练习,体育骨干组织、老师辅导的形式。这样教师即可以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对症下药。
  (二)把课堂上所有的教育最终转化为自我教育,体现出当前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的传递,而是自主地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吸收信息,而应该是认识积极主动吸收住信息的意义,这样的转变不是他人所能替代的。体育是教与学的双边统一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有时学生外表看来是在认真的听或进行练习,但有的是在被动的听,机械的练习。因此,在创造性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要做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种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练习,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三)把学生日常活动和体育课堂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打通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体育教学应面向学生未来的生活,教学内容应与学生将来的生活相联系,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延续价值,即对将来的生活体育的迁移价值。学校体育追求的是培养健全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增加一些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休闲优育类的内容。
  (四)要使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路多样化。体育课的身体练习包括感官体育、身体体验和交往体验。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调动所有感官,整个身体投入到练习中去,把自己看成是小组中一个重要元素,参与动机应以练习项目的吸引力出发。通过创造体验环境,加上有趣的教学器材,参考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各种具体要求等。这些做法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营造一种充满友善和信任的氛围,让学生忽视自已的缺点,并感到自己受重视。练习项目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为探索型学习创造条件。学生的优点应做为促进身体练习的突破口,缺点应被忽视。跟学生讲明课堂上必要的规则(即课堂组织原则),并让他们尽可能严格遵守。鼓励和赞扬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避免将一个学生的成绩与其它学生进行对比,并对其施加压力。
  新思路为开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学生的课堂形为,发展耐力,训练行为感觉,锻炼协调和平衡开辟出一个新的体验维度。学生与自己的身体打交道的敏感效应应得到加强。体育课通过充满友善的、有趣的、符合学生需求的各种训练项目,可以大大改善学生身体练习与自身幸福感的关系,提高社交能力,持续增加心理、生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德]雷娜特·齐默尔.精神运动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编委会.体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编委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编委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