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为了推动我国高校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促进地方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各院校与国际教育接轨,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各院校都开展了科学合理的公派留学出国工作。如何实现公派出国成效的更大化,各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对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宣传力度
相对部署院校和其他“985工程”以及“211工程”学校,地方院校在留学选派名额上处于不利地位,很多教师对公派留学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化被动为主动、化后进为先进,这都需要院校加强公派留学政策的宣传。(1)通过校园网对全校师生进行广泛宣传。(2)开设公派出国留学专题讲座。(3)邀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解读国家公派留学的新政策、新项目以及留学当年的选派计划。(4)邀请学校已回国的公派留学人员举办讲座,针对该项目出国的必要性向教师宣讲、如何准备国外的申请材料、可能面临的困难、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院校和机构、导师的人品和科研能力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答疑解惑。(5)借鉴部属院校及兄弟院校公派出国的宝贵经验。
2、实行“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办法
学校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公开选拔、平等竞争、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拔适合人选。在选拔过程中,应该按照不同的派出方式,规定不同的年龄、履历等遴选资格,借以拉开派出人员的层次,以适应高校人才梯队的建设和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储备更多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应按照“保证重点学科、照顾优势学科、扶植新建学科、建设急需学科”的思路,选派各学科专业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留学,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以普通访问学者形式出国研修,选拔青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3、健全激励机制、加大经费资助
近年来,在全国公派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的大好形势下,大部分地方院校却出现了出国留学人数萎缩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公派出国不够重视,相关领导对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从观念上认识到出国留学工作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管理上要转变观念:(1)建立长期有效的出国留学激励机制,形成出国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留学人员出国进修和回国科研提供配套的经费资助。(3)改变单一路线,对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新项目,要成组配套地向外选派,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4)多渠道、多方位争取科研经费,鼓励学成回国人员积极投身于学院建设中,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早出成果。
4、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应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人文关怀,保持与他们的紧密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为教师出国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留学渠道。为了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留学人员走得顺利,学得安心、回得愉快,学校人事和外事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支持鼓励留学申报、关心出国留学人员、积极发挥回国留学人员的作用。学校因该始终与出国留学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平时由院系与国家公派留学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逢年过节,由人事处以学校名义向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寄送贺卡和慰问信,使公派留学人员时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在国外能够安心学习;在职称晋升、干部提拔中都能够对归国留学人员及家属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公派留学人员的家庭困难,学校和各院系都尽量帮助解决;在学校出台新政策时,都对公派留学人员予以特别的关注,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内和派出单位发生的变化,使他们感受到派出单位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派出单位的吸引力,促使他们按期回国服务。
5、健全公平竞争机制,为留学回国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放宽人才流动的限制。要留住人才,需改变观念,视人才资源为社会共有资源,放宽对人才,特别是对留学回国人员的流动和再次出国的限制,通过“出”得比较自由,“流”得比较顺畅,达到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目的,使留学回国人员找到最适合自己、最能迸发自己能力和热情的位置,从而发挥他们在教育、科研和经济建设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创造宽松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留学人员为国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司.1978-2010历年全国各类留学人员出国人数统计[J]. 出国留学工作研究,2011(1).
[2]沈仁.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聚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J].神州学人,2007(12).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