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国共产党防灾救灾思想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历程及其根源
收录日期:2013年4月8日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关注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深切关注民生,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做:一切为了人民;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做;为了人民的一切。
一、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历程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泽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民生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关注和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为民族求解放、求独立,为民众求生计、谋幸福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为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而努力奋斗。1921年第一次党代会就把“为劳苦大众谋福利”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战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公认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走过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建国之初,我们面临的是旧中国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严重萎缩,物价飞涨,民生极度困苦。中国共产党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医治好了战争创伤,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初步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的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们党又带领各族人民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了高度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民生的理论。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首次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一个不断改善民生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还明确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民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提出要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总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改善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紧迫性;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关注弱势群体,等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更是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看到并正在体验着我们国家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从民本位到人本位的历史性转变。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全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从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着眼,通过实施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化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失衡,提供较为有效的公共服务,努力缩小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差距。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党“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能够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尽可能地解决人民之所需。这是中国人民得出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结论。
二、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根源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民心,民生问题是党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这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
(一)民生问题关系着国家政权兴衰存亡。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中也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关系·治国》中说:“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孟子·尽天下》更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治国理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兴衰存亡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必社会动荡。中国共产党把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就是因为一方面中国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中民生问题凸显的阶段,民生问题必须成为国家决策最重要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民生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政治问题,任何一个社会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才可能具备稳定发展的基石。民生历来属于政治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基本职能,即国家的社会职能。在现代民生政治的背景下,一个在民生方面长期没有建树,或无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政党和政府,不可能获得合法性,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民生方面拿不出好的成绩单,既有的合法性也会流失。举目世界各国,民生状况无一例外地都是政治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依据。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国家之所以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执政党和政府实行高福利政策,民生问题解决得好。重视民生,是一切政党和政府必须遵循的规律,谁无视民意,违背规律,不能适时根据民意要求调整自己的纲领和政策,谁就一定被抛弃。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和政府是仅仅凭借意识形态、政治口号或虚幻的目标维持政治统治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