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有研究显示,研究生当中37.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1]。作为我国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由于面临家庭婚姻、工作学习和社交等生活事件影响,加之个人和社会期望值均相对较高,以及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虽然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有颇多关注,但是针对高校研究生群体的心理调查研究仍然不多。此项调查主要是了解扩招时期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掌握可能的心理问题,以便有针对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向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发放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46份,其中男生141名,女生305名。
(二)工具
一般健康问卷:由Goldberg编制,简称GHQ-2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2]。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自我肯定,抑郁,焦虑,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信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计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在此调查中,为了方便计算,将自我肯定量表进行反向转换,即在自我肯定量表中得分越高,自我肯定水平越低。
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被试的年龄、性别、年级、专业等信息。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男研究生在忧郁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p<0.05),即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忧郁,但男女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性别研究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二)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已毕业研究生的得分比在读研究生的得分偏低,但是各年级之间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差异。
表2 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三)不同年龄段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年龄段在30岁以上的研究生在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分上都显著低于年龄段在25-30岁之间的研究生(p<0.05),其余分数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年龄段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注:*p<0.05, **p<0.01
(四)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GHQ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在总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
表4 不同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三、讨论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忧郁。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男女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同,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更大,独立性更强,有较强的自尊心,一旦遭遇挫折也不愿向别人诉说、求助,不善于寻找排解心中苦闷的途径,这也使得男性研究生相对于女性研究生来说更加忧郁。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有研究显示女研究生比男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3],也有研究证明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幸福感比男性更强[4]。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研究所采用的不同的测量工具,其他多数研究多采用的是SCL-90、16PF等。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在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现在的教学安排有关,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着同样的学业压力,而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以“研究型”的学习方式为主,论文的发表及毕业设计方面的压力可能从入学到毕业都一直存在着,学业压力对研究生这一群体来说产生着普遍影响。在同一压力源的影响下,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
(三)研究生心理健康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分析
不同年龄段的研究生在焦虑和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差异,处在25-3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研究生其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年龄段。处在这一年龄段的研究生大多是参加几年工作以后再考研,从年龄的划分上属于成年早期,他们对友情、爱情有着更强烈的渴求。在面对沉重学业压力的同时,可能还会面对人际关系、爱情婚姻这方面的压力。身处高知识层面,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很高,同时,他们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对婚恋对象的选择上也要求很高。在这一群体中不乏大龄未恋爱者,未婚者,也使得这一年龄段的研究生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四)研究生心理健康在不同专业的差异分析
由于采取了不同的测量工具以及取样的不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差异,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不同[5]。以往的研究证明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主要原因是其所学专业内容不同从而造成不同的学业压力,但扩招后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可能采取了一种更开放的态度,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在可能存在的不同压力上也采取了不同的排解方法,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即使是所学专业不同,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保持在一个比较良好的水平。
综上可知,如今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上都是比较良好的,这有赖于近年来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发现这一群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比如发现男性研究生忧郁性显著,这些负性情绪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恶化,影响其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学校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和解决。
参考文献:
[1]雷丽萍,丁库克,陈改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研究生人群心理压力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6):22.
[2]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HQ-20的结构及信度和效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75-79.
[3]刘彩谊.北京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测试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2):1121-1129.
[4]刘海英,李颖,于福海.研究生社会支持、自我和谐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861-862.
[5]苏玉琼,刘萍,朱晓珊.理工类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