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良好的发展,中国的广告业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时期,无论是广告公司的数量、从业人数,还是广告营业额,都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广告业市场总体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广告行业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发展势头。经济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会展业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我国会展行业更是迎来了盛大的发展机遇。广告业和会展业的大发展与大融合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广告与会展专业在我国朝着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的方向发展。
广告会展业正日益成为全球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站等重要的媒介和力量。广告与会展专业不仅仅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组合,并且与市场营销业、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通信业和金融等行业密切相关,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兼备知识性、复合型和技术型。广告会展业作为一门新兴的绿色产业,有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按照行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预测,未来若干年我国广告会展业将会以年均18%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会展大国。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会展城市对于广告与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要与求职者的比例分别为8∶1、10∶1和8∶1,我国对广告与会展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这方面的高端人才需求,非常紧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设立广告与会展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已经超过了90所,广告与设计已经成为众多学子追求的热门行业。
目前虽然开展广告与会展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广告与会展教育办得也是如火如荼。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广告会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经济管理水平落后,高端人才培养更是凤毛麟角。关于此专业,总的来说,通常各大高校主要还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广告会展专业定位不清晰。受到社会的影响,许多大中专院校相继设立了广告与会展专业。但是许多学校开设此专业前期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与研究,并且很多学校也并没有将广告与会展专业与本校的特色与优势结合起来,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优势并不明显,特点不鲜明,甚至学生毕业后面临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第二,广告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失,亟待完善。目前很多大中专院校把广告与会展专业简单地理解成为“广告+会展”,专业类课程甚至就简单设置为两类:广告类课程和会展类课程,并且广告类与会展类的课程比例几乎为1∶1,显得比较笼统与粗糙。学校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理解广告与会展专业这一交叉学科的精髓,学习的课程之间也不能相互依托,融会贯通,这样的课程设计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就像是学了两个互不相干的专业,更别说把握本专业的内涵。
第三,广告与会展专业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素质教育有待加强。目前很多院校在此专业上设计了很多理论方面的专业课程,大都很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方面——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竟课外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孤立,则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的广告与会展专业高级人才。
针对广告与会展专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对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
一是各大高校应该再次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结合市场需求以及本院校的优势学科,给本校开设的广告与会展专业一个清晰的定位,而不是与市场脱轨,盲目地进行填鸭式教育。譬如可以借鉴国外,将广告与会展专业依附在建筑、外贸、汽车或者旅游等学科上。定位清晰之后,教师培养学生具有目标性,学生也有学习的重点,当然学生的就业就不是问题,成才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是完善广告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广告与会展专业不仅仅是“广告+会展”专业。在实际培养中,各大院校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将本专业课程依托于建筑、汽车等专业。依据不同地区,结合不同院校的特征,开设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广告与会展专业,指定专门的培养体系。譬如面向建筑类的可以在培养中多加入一些建筑类的课程,面向汽车方面的则更多强调汽车方面的设计与会展内容等等,这样的培养体系更具有市场性、科学性以及系统性。
三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在广告与会展教育的宝贵经验。目前德国实行教学训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阶段除进行理论知识培养之外,还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在指定的公司企业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四是加强学生素质的教育。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会一门技能,更是树人的过程。我们在教育中更应该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宁,杨文娟. 项目驱动型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消费导刊,2010(04):166.
[2]王方华,过聚荣.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2-292.
[3]王春雷. 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 中国广告,2005(03):85-88.
[4]丁烨. 中德高校会展教育比较和启示[J]. 桂林高等旅游专科学报,2008(02):3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