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把听说能力放在首位。2006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题型中听力部分所占的比例升至35%。2008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试行,考试中和听力相关的题的比重增加到了70%。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已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切实加强英语听力教学,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就成为教师目前最紧迫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本文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影响听力理解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一些对策,旨在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促进听力教学。
一、听力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目前,在大多数院校里,由于大学英语的总体课时量少、内容多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听力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听力所占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听力课堂上放音——做练习—对答案的模式司空见惯。这种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而不是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模式主动地对信息进行解码分析,所以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1.语音、词汇和语法的障碍。语音的学习和掌握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未接受正规的语音训练,所听的材料也仅限于课本;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因地区差异发音南腔北调;各地的教学设施和教师素质又有不同,其语音有的很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交流。其次是词汇问题。掌握词汇也是听力训练的重要基础,否则将碰到太多的“拦路虎”。
2.文化差异的障碍。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自然要频繁的接触目的语的文化信息。如果缺乏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必定影响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
2.情感因素的影响。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即缺乏自信心和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情感因素会左右听者的主观意志、情绪和思维定势。一些学生听力基础差,心理压力大,极易产生紧张情绪,常常会出现“听而不闻,不知所云”的状态,使原本熟悉的信息也会被干扰得听不出来。
二、增强听力效果的途径
上好英语听力课并非易事。因为听力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主要的是传授语言收听的技能与方法的过程。要把听力课上好,教师不仅要恰当地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而且要扮演“战场上的指挥员”,“学生情况的检查员”,“听力问题的讲解员”。另外,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获得听力技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加强学习动机,增强记记力,因此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选择多样、生动、活泼的补充听力材料,不断变换训练方法,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以产生强烈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选用一些英文影视片来进行听力教学。影视片语言地道,口语性强,使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到现代英语的丰富内涵,并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扩展师生互动及学生的课堂活动,以促进语言学习。
2.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促使学生“轻装上阵”
教师需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消除焦虑情感,有兴趣,有信心去学习。听力训练中,如果学生经常听不懂,练习做不对,就会产生焦虑和压抑,而这种消极情绪影响听力理解。所以教师所选的听力材料不要太难,使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太浅使其失去兴趣。对于课本中难的材料,教师在学生听前,可做一些解释。同时设计的练习也不应超出学生所领会的范畴,教师要尽量减少、消除学生的挫折感,使其以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心情渐入学习佳境。每当学生稍有进步,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一旦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也要宽容对待,使他们的焦虑程度降到最低。
3.加大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含量
英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学习,因而纯语言教学+应试教学的模式必须抛弃。教师应加大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含量,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给学生更多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交际能力应包含基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信息运载能力与语篇能力四个方面。其中基本语言能力在英语初级阶段中训练最多;其他能力则训练极少,所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任课教师可利用教材所创设的模拟环境,对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方面适时进行归纳对比,真正做到“语言—交际—语言”的良性循环,同时为学生听力答案的预测作必要的准备。
总之,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积极、多层次的思维理解心理过程。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积极性,尽可能创设适宜的心理气氛和语言环境。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注重英美等西方文化的导入;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听力习惯,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1]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Williams, M., & Burden, R. L.刘学惠(导读).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Penny Ur.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丛明才.外语听力教学策略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
[5]丁往道.北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项目(SKL-201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