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课程在授课时,如果强调数学推导和理论探讨,无疑将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如果完全不涉及理论分析,教学又无法达到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即无法培养出既具备一定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理论课程授课方法改革探讨
(一)调整授课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十分重要。98~00级通信原理教学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解,即基础知识――模拟通信――数字基带系统――数字频带系统――模拟信号数字传输……,学生普遍反映对模拟信号数字传输感到很不理解,他们经常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章内容,这章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因此,从01级开始,调整了教材编排顺序,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放在数字通信系统的前面讲解,而教学内容没有改变。这样改变的结果让学生普遍感觉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理解加深,所获得知识结构更加牢固。
(二)改革授课内容
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无法做到面目俱到,必须对讲授的内容做一定的选择。选择教学内容时遵循以下原则:1、兼顾通信方向各课程的相关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一方面尽量减少各课程间的重复内容,另一方面防止课程间存在盲区;2、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突出数字通信,教学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内容,模拟通信仅保留调制解调技术;3、以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主线,教学内容的删减,其教学主线必须得到体现。
(三)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采用黑板和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由于《通信原理》理论性强,公式推导不少,如果教师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用在公式推导上,或者用很多时间去写一大串公式,这样效率低下的教学老师和学生都不会满意,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简单地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这样教学的信息量虽然大,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传输的信息快,学生像看电影一样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自然不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片面强调单一教学手段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对于复杂公式、各种波形图、频谱图、调制解调框图用多媒体播放,这样教学内容生动而又直观;对于复杂的公式动手推导,重要的定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这样的教学事半功倍,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改革
(一)实验项目调整
以往的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项目过细、过简单,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生对验证性实验没有兴趣,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有的实验项目,学生不用2小时就完成了实验,必须对这些实验项目进行精简整合。现在实验教学课时为18学时,每个实验为3学时。经过重新整合后主要做以下几个实验:数字基带实验、数字调制实验、数字解调实验、2FSK通信实验、PCM编码解码实验等六个,虽然能够开出的实验项目少了,但是学生实验的内容却增加了。
(二)利用Matlab软件仿真
利用Matlab对通信课程所设计内容进行仿真具有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启发性强的优点。它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又能弥补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经费缺乏等不足。我们对模拟信号的调制解调、数字基带信号、PCM编译码、数字载波调制解调等实验要求学生用matlab软件实现其仿真。这种先软件仿真,后硬件实验的做法得到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较佳。
(三)增加"三性"类的实验项目
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理论、基本试验方法、试验规范、常用仪器使用为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必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称其为"三性"实验)项目。我们开设的"三性"实验有:基于PCM基群8路2FSK、2DPSK通话实验、HDB3编译码实验等。由于实验课时有限,以上项目选择1-2个为必开项目,其余则用作开放性实验开出。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我们学院学院十分重视《通信原理》课程的建设。本课程组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教育思想,树立精品意识,分别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研讨、教学过程和环节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教研活动和探索,取得了丰富的教改和教研成果。
(一)积极开展教改项目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课程组开展了教学理念的探讨,明确了四个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掌握知识的转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向"教"与"学"相融合的互动式教学转化;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参观学习了国内外部分优秀大学的相关专业与课程,对于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很有帮助。
(二)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本着紧跟通信技术与理论的新发展,结合我校本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的原则,进行革新。如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安排、辅助教材建设、教辅软件设计、教研讨论、教学网络建设等,形成了集体交流、学习、观摩、研讨的良好制度,老师们相互听课、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该项工作,课程组现营造起活跃的教研工作交流氛围,建立了定期教学研讨的机制。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丰富教学资源
本课程利用的网络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管理系统"、"网络学堂"。本课程运用"教学管理系统"实行网上选课,解决了全院学生跨专业选课问题。"网络学堂"中包含有本课程组经过多年努力开发的课程电子资源:教学计划、电子教案、课程文本、课程视频、实验指导、习题考试、讨论答疑、学生作品、专题探讨等等。
五、结论
本课程是构成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单元,是后继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授课同时也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