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导致大学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大班教学的尴尬境地。即使多媒体教学在不少高校已经普及, 但由于英语课时减少, 学生来源差, 教师只能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系统知识,如词汇,语法等知识的传授,强调篇章结构分析和以语言技能为主,而往往忽视学生综合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往往以复习的形式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听写单词、背诵课文等方式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英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根本没有进行有效的交往,达不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本文旨从以下三点探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课堂应该重视师生间的有效交往, 而目前不少高校实行的是大班英语教学, 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几乎没有。英语班级越大,师生互动机会越少。教师很难让一个学生发言,而让其余六、七十名学生等。这就导致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得不以教师为中心展开。 教师重点将所要讲解的语法、词汇呈现给学生, 将有趣的的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英语教学内容、进程、方法,主要是由教师负责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知识传授与知识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比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课文"Time-conscious Americans"时,传统的英语课堂交往程序是(一)用一节课的时间大量讲解单词的用法。然后举大量例句来说明其用法;(二)用二节课时间讲解课文。首先对整个课文进行篇章分析,指出其大体结构:课文由三部分构成。其次,讲述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最后,重点讲述难的句型,并把难以理解的句子译成汉语;(三)由一节课时间讲评作业。本来十分有趣的关于美国时间观念的内容却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文字,整个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只是拼命记笔记,即使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也只是用屏幕代替了黑板。整堂课学生难有机会与老师用英语进行交流,更谈不上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与讲英语的本族语的人交流。
二、在学习方法上误导学生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师生之间的课堂交往仅仅限于少数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朗读课文或者翻译句子。因此学生就误认为,只要大量背诵词汇、掌握了语言规则、记住了语言规则就可以把这些规则直接应用到语言交际中。由于现有的许多外语水平考试也主要考查语言知识,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误解。因此,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记英语单词,做习题,看语法书上面,以为只要语法熟练,词汇量够了英语就学好了。由于方法不对,即使学生非常刻苦学了十几年英语, 可却开不了口。著名语言学家Greg Thomson说过:"外语学习的原理是如此之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掌握语言的过程又是如此之简单,以至于不需要说清楚。"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误导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结果事倍功半,达不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忽视跨文化非语言交往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学生的单向语言交往, 而忽略了非言语交往。库珀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与非语言交际能力两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认识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非语言交往的重要性,并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能力。比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Marriage Acroos NAtions"时, 教师应该通过肢体语言展示婚礼的场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语言交往,忽视非语言交往。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需要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误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及忽视非语言交往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使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不利于使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发展,不利于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利于更好地满足时代和现实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有必要积极地加以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建刚.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三题[J].外国教育(京),1987,(03).
[2]吴锡改.论课堂教学的改革[J].荆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4).
[3]项贤明.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4]Cooper,Pamela J.Speech Communic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3rd. [M].Gorsuch Scarisbrick,Publishers,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