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陶瓷等产业的转移虽然正在进行,但步伐却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内形成了完
目前,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陶瓷等产业的转移虽然正在进行,但步伐却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内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分工,存在“区域粘性”,导致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制度环境方面来讲,欠发达地区制度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小,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制约了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县的转移。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时,欠发达地区县要着眼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集群整体转移,立足于承接发达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搬迁目标,建设转移产业基地及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二是要寻找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对接点,确保特色突出、功能清晰,实现错位发展。可根据发达地区各类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提高配套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加快形成与发达地区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
5、与发达地区相隔较远的欠发达地区县,宜采取转移园与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
随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道路、机场、邮电、通信、电力等互联成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完善,跳跃式产业转移的空间可行性已大为增强。目前,不少欠发达地区县已成功实施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例如福建长汀县在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积极承接泉州、石狮、晋江、南安等地的纺织业转移,引进南祥、利郎、安踏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力打造具有长汀特色的纺织区域品牌,基本形成以纺织产业为主导的纺织企业集群。长汀纺织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近6成,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漳州诏安县通过通过整合资源,以国道324线为中轴,两头开拓,整合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初步形成以亿元项目为龙头、千万元项目为支撑的承接转移经济带。截至2010年,已有6个投资上亿元的粤商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在投资上千万元的53个重点工业项目中,由粤商投资的项目就占了32个。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区域产业联动模式选择时,应根据自身在不同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区位优势,适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对接模式,在与发达地区经济的联系中进行区位优势组配,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在模式选择上,既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源与发达地区的科技、资金要素和产业进行整合,也可通过产业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生产,以发挥各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2009,华东师大博士学位论文。
(2)徐洪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与动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1年第5期,50—51
(3)林平凡等,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3—37
(4)《龙岩:科技支撑,红土地迎来新跨越》[N],福建日报,2010年11月2日
(5)毛广雄,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产业转移研究:江苏南北共建开发区模式解析[J],人文地理,2010年第4期,91—96(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