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物尽所能”的智慧

来源:网络(WWW.NYLW.NET) 作者:张蕾 发表于:2010-10-07 09:39  点击:
【关健词】物尽所能,史料记载,服装
服装自有史料记载以来,人类便已掌握各种技能且有着丰富的制作经验和装饰美化的能力。由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尤其是社会较底层的人们总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昂贵”的面料来制作服装,他们似乎早已暗知环保的意义,不用或用尽量少的裁剪来减少

 
  现今的服装结构设计是以自然、合体、美观为主导思想的,尤其是上世纪风行一时的‘斜裁’,在当时即是遵循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成果,然而‘斜裁’却不得已使用了两倍于常规裁剪甚至更大量的面料,它显然与现今的环保主题理念不符。即使是有章法体系可依的当代立体结构设计,也并未逃脱违背环保理念的罪名。与之相比,人类早期的服装采用平面的、极尽节约的裁剪方式不仅是技术所限但更为重要的是依赖手工织布与手工缝制使他们更加懂得服装面料来之不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节俭意识,这与当今环保、低碳生活理念不谋而合。
  
  无需缝制的服装
  
  人类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服装是以天然织物为原材料,披挂在身上,没有经过裁剪和缝纫的贯头衣。后来又出现了类似的通过织物的折叠、披挂系扎在身上的细分化的服装种类,如围巾、斗篷、披风、缠裹的衣服或裙子、围裙等。公元前2000年左右,罗马最早的服装就是用来自埃及的平针亚麻织物(长112cm、宽335cm)通过最简单的织布机织成的大披肩。这个时期,人们将织物尽其所能的使用,并以精美的褶裥加以装饰。现今通过印度的纱丽仍依稀可见这种披肩的魅影。
  尽管古代的纺织织物不易保存供后人研究,我们仍可从古希腊、罗马的绘画与雕塑中解析先人的着装智慧。斗篷、披风、缠绕的服装和束腰外衣,这些形式的服装都是依靠大而宽的材料,折射出当时真正的面料文化,并对中世纪早期文化影响深远。希腊的束腰外衣就是采用简单的大型织物制成的,用别针在肩膀处收紧固定后通过带子系缠在胸部与腰部从而自然形成精美的褶裥。由于织布时通常有三道布边:开始织布的布边和两道侧边,所以人们把这些布边都用在底摆上,使得缝纫是不必要的。另外这种束腰外衣通过衣长的不同来区分性别,女装长于男装这一形制一直贯穿整个罗马时期。
  而“苏格兰格子花呢披衣”同样是使用大而宽的面料。它是16世纪末作为一种苏格兰贫穷人民的主要服装发展起来的。四到六码长(350cm~550cm),两码宽(183cm),铺平在地上,根据穿着者的腰围将褶皱一个个做好,让穿着者躺在上面,把布边放在膝盖位置,最后用一条腰带扎紧。当他站起来,下面的部分像一条裙子,上面的部分围绕身体垂下来。如果天气不好,就把上面的部分拉上来盖在肩膀上,如果是女人穿着,就可以刚好盖过头项。到了17世纪末,这种“苏格兰格子花呢披衣”发展成了两件套。一件为苏格兰裙,缠绕并在前面重叠,与前者不同的是褶裥用针缝好固定,不用每次穿着时一个个去做褶。上半部分沿袭了旧俗,将其悬垂于肩部。至今,这种苏格兰格子仍然是很英国的着装品位,常用于较为隆重和正式的场合。
  在这个阶段人们充分利用面料的整一性,不经过裁剪而是通过面料在织布机上形成的原始状态多方面利用和搭配,没有一根纱线的浪费,保护自己的同时美化了生活。这种节俭意识充分体现出古代人对自然物的崇拜和尊敬。
  
  服装缝制的开始
  
  披风是上衣发展的最原始舞台,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以美国南部和中部最为著名。最简单的形式是一块面料从中间折叠后在中间开一个洞以便头能伸出来,将下半部分缝起来,制成一件无袖的衣服。这种面料有四道布边,经线转到编织结束的布边上,使其不会开线。这一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服装成为当地国际会议举办者宣传自己民族文化的最好载体。古秘鲁人将披风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加上袖子发展为衬衫,两片布做农身另两片较小的布做袖子,每片布均有四条不开线的布边。
  此时虽然缝纫开始较频繁的介入服装的制作过程,但是我们的面料依然未曾造成浪费,这种节俭意识甚至影响了织布的方法,以满足人们‘节省’的美好愿望。
  
  衬衫折射节俭意识
  
  伴随服装裁剪与缝制的不断发展,分片缝制成为必然,但植根于人类潜意识的“节俭”思维方式与人类服装不断发展摩擦出了无数精彩火花。衬衫、束腰外衣、长袍、连衣裙、弗罗克长袍、女士宽内衣等领口打开,有侧缝和袖子的服装种类多了起来。有些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无论它们是哪种类型,这种服装一直是世界各地人们最基本的服装。其中衬衫是最有特色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织布机宽度的增加,宽织布机织出的布才能允许我们做出前后片及袖子连为一体的服装。
  伊斯兰衬衫显示了中世纪欧洲“物尽所能”的裁剪技巧。这时的人喜欢穿着宽松短裤,所以衬衫的前后片也分开,插入大三角布片,给腿的活动留出更多空间。整件衣服使用的面料只有56cm宽,衣身几乎未进行裁剪,而裁剪袖子所剩下的四块三角布片C刚好插入前后片,增加了下摆的宽度。所有的面料几乎用尽,只有少量的修整袖隆弧线所剪下的布料以及领口被挖掉的布料没能派上用场。
  再如18世纪的西班牙衬衫更是节约的经典之作。在两侧腋下处各嵌入一个小方块嵌布D,袖子、前片、后片都在领口处聚集打褶,袖口也做抽褶。从排料图中能看到整块布料只有一块小于方形嵌布的面料被遗留了下来。
  19世纪早期英国男士白色纯棉衬衫与西班牙衬衫非常相似,它在袖子与服装相接处插入正方形布片C,领子分开裁剪使其更合适,用两片小三角布片F插入脖领两侧。领口不再像中世纪伊斯兰衬衫那样挖个洞,而是打一个T字型剪口,又如现代衬衫般在其上加领。当时的衬衣裁剪几乎用到了所有的面料。
  
  物尽所用需设计巧思
  
  如果片面地说‘曾经的结构设计完全取决于织布机的先进程度及面料的限制’,那么这些前辈在做服装时宛若接到了一个设计命题“尽可能使用所提供的面料完成一件华美服饰,谁浪费的面料最少谁将取胜。”这些前辈无疑都是赢家,纵使历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时代,他们仍能在各种限制下巧妙地裁剪出美丽云裳,伴随并推动着服饰史的发展与时尚的更替。
  作为现代的服装设计师,以如此强大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又以功能多样的织布机、缝纫机作为助手,且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原材料的成本,我们设计起服装来毫无顾忌,更失去了前人对自然织物的节俭和崇敬。Dior在刚刚度过了民用面料严重吃紧的二战,设计出的一款‘New Look’裙摆就用掉了4米布,其排料尽显奢侈浪费;如今我们身着各式花样服饰,排料上也因发达复杂的结构制版而不得已废弃了过多边角,这虽然是服饰发展进步的成果,但现今的设计师们仿若得意于其中,安全而懒惰的套用着公式,在这文明的先进产物——庞大的制版系统下安逸的沉入梦乡。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