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艺》译介剧本述要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曹辰波 发表于:2014-09-24 11:20  点击:
【关健词】《苏联文艺》;剧本;姜椿芳
 摘 要:诞生于1942年11月的《苏联文艺》,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以“苏商”的名义在上海创办的中国第一份苏俄文学译介专刊。该刊共译介苏联剧本10部,这些剧本不仅为当时的中国读者打开了解苏联戏剧艺术的窗口,也为当下苏俄戏剧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依据。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008-02
  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发展时期,外国文学译介由五四时期文学启蒙的精神诉求让位于民族救亡的政治需要。尤其是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浪潮下,中俄文学交流传播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即将译介的主要目标锁定在抗战文学上。此背景下诞生的《苏联文艺》是中国第一份苏俄文学译介专刊,它先后发行37期,104000份,向中国读者翻译介绍了大量苏联文艺作品,不论是在中国翻译史,还是在俄苏文学传播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苏联文艺》辟有“小说”、“剧本”、“诗歌”、“戏剧”、“艺术”、“文录”等10余个栏目。其中,“戏剧”和“文录”栏目共译介剧本10部(见表1),这些剧本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纪念已故苏俄文学巨匠,介绍他们的代表作。1943年3月,《苏联文艺》总第4期上的《索莫夫及其他》(Сомов и другие)是为了纪念高尔基诞辰75周年专门译载的。专栏前登有索洛维契克(А.Соловейчик)的木刻《高尔基像》,剧本前写有编者的话:“3月28日是俄罗斯伟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诞生75岁寿辰。为了这个巨大的历史日子,我们特在本期译载高尔基的剧本《索莫夫及其他》。
  在高尔基逝世10周年之际,《苏联文艺》在总第21期文录栏目又一次附设纪念专栏。在《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批评家的高尔基》、《高尔基和苏维埃戏剧》、《高尔基与绘画》、《高尔基与音乐》等文稿后,专栏开始译载由高尔基创作的剧本《小市民》(Мещане)。由于剧本篇幅较长,剧本直到总第24期才连载完毕。
  普希金的《波里斯·戈都诺夫》(Борис Годунов)是《苏联文艺》总第26期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10周年见刊的。同时还配发和译载了《普希金的生平》、《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学》两篇文稿和五首由普希金创作的诗歌。该剧本登载之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剧本的整个故事情节,而后声明道:“这一剧本共分19场。全剧由诗体写成,这里为便利起见,用散文译出。现在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先译刊两场。”
  其次,宣传苏维埃政权,传递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主编姜椿芳曾说过:“用苏联的旗帜做掩护,目的是为了做有利于革命、有利于解放事业的宣传教育工作。不能直接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和解放区的情况,但是介绍苏联的情况,出版苏联的革命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种宣传教育的方式。”
  《赴苏使命》被称之为一部“尖锐的聪明人物上的政治小品”。该剧主角配金斯是芝加哥富翁,在反苏记者赫姆普带领下,他怀着对苏维埃政权的偏见,乔装打扮、隐瞒身份,来到战时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希望了解到苏联人民的“弱点”,以便开展战后贸易。配金斯在经过莫斯科近郊集体农场农民家中一夜长谈,目睹苏联红军渡过德聂泊尔河的奇迹后,丢弃了对苏维埃政权先入为主的偏见,真切地感受到苏联人民逾越阶级差异、迫切希望战后互助合作的愿望。
  苏联人民的“弱点”究竟是什么?配金斯认为不是生活水平的落后和私人主动性的缺乏,而是苏共领导下的苏联人民不自觉地实践着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依靠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抵御外敌侵略、开展战后互助重建的这一伟大使命。
  再次,译载战争题材的作品,开辟抗日救亡的文艺战线。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的戏剧创作者纷纷以笔为武器与苏联人民同甘共苦、并肩战斗,创作出了一大批以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由地下党员创办的《苏联文艺》不能直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事迹,只能在苏联的掩护下通过翻译介绍这些苏联饱含反侵略精神的剧本达到鼓舞抗战的效果。
  与《俄罗斯人》相比,《侵略》(Нашествие)在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上显得更为细致。战争爆发,刑满获释的男主角佛陀尔回到家中。希望报效祖国的浪子申请加入游击队却遭到区委主席格列斯尼科夫的拒绝,甚至连佛陀尔的父母也对这个“逆子”存有戒心。目睹了德国侵略者的罪行、同胞们的勇敢抗争,佛陀尔怀着对敌人的憎恨,独自奔赴抗战前线。不幸被捕后,佛陀尔用冒名顶替的方式掩护了曾拒绝他的格列斯尼科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花园》(Площадъ цветов)则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德占小城的花园洋房里的故事。小市民形象的五口人在搭救和掩护红军飞行员期间,了解到了前线卫国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悲壮事迹。他们从开始的拈轻怕重、不闻战事逐渐向革命队伍靠拢。但由于俄奸出卖,一家人不幸被德军包围,外孙女和飞行员勇敢脱逃、奔赴抗战前线,余下四口悲壮地死在敌人惨无人道的烈火中。
  剧名《花园》是对德军侵占下麻木不仁的部分苏联人民最真实的写照。在剧本中,俄奸起初对一家人这样讽刺道:“花朵点缀富人奢侈的宫殿,同样点缀樵夫的草房,你们高高的围墙就是你们不管政治的象征……红军正退到乌拉尔那边去,把你们载到社会主义国家来的那艘轮船。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你们自己的‘孤岛’,忠实的仆人‘礼拜五’,就算周围是白浪啸天的海洋,(你们)还是养养鹅、种种黄瓜。”《苏联文艺》译介该剧,实际上是对部分不闻时政、得过且过的沦陷区人民抗战救亡的真情召唤。
  抗战胜利后,以上10部剧本相继被制成单行本,由苏商时代出版社出版发行。关于这些剧本的中文译者,主编姜椿芳曾回忆说:“在特殊的办刊环境下,翻译们平时工作,处处都要注意不露锋芒,以免招惹是非,惯用的战术之一是不用真名,而用各种各样的笔名。其实,起初编辑部只有两三个俄文翻译,却有几十个不同的艺名……所用的笔名太多,以致现在重新翻阅过去的《苏联文艺》,连本人也弄不清楚究竟哪些是自己采用过的笔名了。”笔者从搜集的史料来看:“仇希”、“林陵”、“雪乡”是姜椿芳的笔名,“韦爱虚”代指陈冰夷,“子叶”指的是叶水夫。
  注释:
  [1][2][4]姜椿芳.《苏联文艺》的始末[J].苏联文学,1980(4).
  [3]苏玲.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下)[M].海南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