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导入的兴趣点设计“艺术空白”,激发学生探求创新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种艺术,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设计“空白”。用精炼易懂的语言,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在导入是可设置这样一个导入空白:“我们认识大自然靠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很多的,比如“气象卫星拍摄卫星云图”“已有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等等当教师告诉同学们认识大自然还可以靠天上的星星和云朵,还有地下的岩石时,同学们都感到惊奇。学习课文充满了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大自然还有没有其他的文字了呢?”“这些文字怎么解读呢?”
二、在达成目标的关键处设计“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
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总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活动。要让学生主动寻求、主动探索,教师可在达成目标的关键处设计“艺术空白”,激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多方位思考,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这篇课文讲了大树和叶子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就是做像叶子那样的人具有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学生认识到“大树的美离不开叶子”、“叶子的美也离不开大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空白“战斗在各条战线上的人们和大树上的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品质?”经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做人就要像爱迪生、李时珍,还有现在的交警、医生、教师等,立足本职,无私奉献。
三、在学生对课文个性化解读时设计“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文章中耐人寻味的“空白”成为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学生阅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动力之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独特的生活阅历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所以在教学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袋麦子》一课中小猪、小牛、小猴都得到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享用;小猴把麦子种下了地,收获了更多的麦子。学完以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空白“你更喜欢谁?”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和体验,畅所欲言。有的喜欢小猪的及时享受;有的喜欢小牛的节俭;有的喜欢小猴的聪明;还有的取了三者所长想出更好的办法。还举了事例加以说明。这样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维启迪,提高认识水平。
四、在练习时设计“艺术空白”,诱导学生创新成果
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实行知识、能力迁移,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可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设计练习“艺术空白”。还以《三袋麦子》为例,通过教学,学生认识到小猪的憨厚,小牛的节俭,小猴的聪明。在此基础上,可设计一项练习“空白”,让学生以土地爷爷又送给我一袋麦子续写故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成果。有的同学写出把一半作为种子种下地,还有一半留着吃;有的把一部分作为种子,另一部分卖出去,用卖得的钱做点小生意;还有的把麦子磨成面粉,面粉吃,麦麸用来喂猪……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创新了思维的成果。
总之,课堂教学的“艺术空白”,可以从大处着手,也可以从小处着眼。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射阳县兴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