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胡经之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善与恶的辨别力和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4]。一部优秀的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人文质量与艺术质量两方面。人文质量集中体现为社会
美学家胡经之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善’与‘恶’的辨别力和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的关系”[4]。一部优秀的重大题材文艺创作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人文质量与艺术质量两方面。人文质量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这就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旗帜。
三、全球化时代中国高校文学艺术传播的特殊使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5]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
“文化也是一种资源。”[6]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都占据了凝聚民族精神、建立国家认同的主导地位。当代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存在于国家社会空间和认同中的思想、行为和生活的建构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崩溃了,全球化趋势催化了“解民族化”与“解疆域化”效应。[7]中国面临的新挑战,就是本土文化如何与强势霸权文化争衡的问题。台湾学者黄俊杰认为最有效的策略是“大学基础教育应厚植学生之本土文化根基,使其扎根于本国文化,创造其本国文化资源,才能从本土迈向国际。这项策略之所以必要,乃是因为只有大学教育寻求本土文化的灵根自植,才能建立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并开拓学生的价值意识”[8]。笔者深以为是。
综而论之,美学传播应是“国家意识”与“全民意识”的统一,人文与科技、智性与非智性、功利与非功利内在张力和平衡,还要积极应对消费文化、大众文化、视觉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新趋势。[9]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媒介,理当为建设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如何保持承载国家文化理念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高尚取向与品格魅力,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文艺精品复合化的审美功能,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41.
[2] 吴俊.中国当代“国家文学”概说——以《人民文学》为中心的考察[J].文艺争鸣,2007(02).
[3] 胡克.建构现实社会型主流大片电影观念——《集结号》的启示[J].当代电影,2008(03).
[4]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98.
[5]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l,2006-09-13.
[6]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7] [德]贝克.全球化危机[M].孙治本,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4,91.
[8]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9] 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24-429.
[作者简介] 苗贵松(1969— ),男,山东单县人,文学硕士,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与艺术教育。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