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116-01
在中国弓弦乐器源流考证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还是坚持中国的弓弦乐器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只是在本土说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截至目前为止,对于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奚琴、嵇琴等在唐代已出现,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从目前现有的古代音乐文献《新唐书》、《旧唐书》、《通典》、《乐书》中,从少得可怜的出土文物中能做出这样的初步推论。
一、中国弓弦乐器本土说观点
“嵇琴”一词出现在唐代文献中,如唐代崔令钦《教坊记》有曲名“嵇琴子”,杜佑《通典》有“嵇琴”的记述,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有“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的诗句。杨荫浏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分析北宋陈旸在《乐书》辑录“奚琴,本胡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非用夏变夷之意也”时提出:“这里,虽没有指明为出于唐代,然从陈旸的语气看来,此器显然流行已久。日本天庆九年是(946年),这时恰好距离唐朝灭亡四十年。此时的日本文献上出现“奚琴”的记载,可以推定唐代已有此乐器。坚持中国弓弦乐器本土说观点的大都认同这样的推论。但奚琴、嵇琴这些弓弦乐器又是从何而来?其起源在何时、何形态?坚持中国的弓弦乐器本土说的分歧便在这里。目前主要表现为,中国弓弦乐器起源于弹弦乐器和力弦乐器两种观点。
在学术界认为弓弦乐器已有较长的历史,学者们挖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人都把轧筝、奚琴、嵇琴的起源与古老的弹拨乐器弦鼗联系在一起。鼗,是什么样的乐器呢?鼗的历史可是非常悠久了。早在周朝时已存在,《周礼春官小师》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从形制上判断鼗形就是现在民间的“拨浪鼗”。可别小看这个在今天民间已很难看到的“拨浪鼗”、“货郎鼗”,那可是历代宫廷雅乐中的必用乐器。
那么,弦鼓又是何种模样?《宋书乐志》在琵琶条目中有三国时期杜挚关于弦鼓的推断:“杜挚以为,赢秦之未,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说明那个吋代的人已开始弦鼗鼓弹奏了。遗憾的是,目前历史文献和文物发掘中缺乏对弦鼗形制的描述。对于奚琴出于弦鼗的考证,宋代的髙承在《事物纪原》中有一个比较翔实的论证
二、我国弓弦乐器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方式
在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汇总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总结性的论说,在我国弓弦乐器的产生传说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方式,当时的弓弦乐器不是用弓来拉弦演奏的,是用竹片摩擦琴弦发出声音的。有竹片擦奏到用马尾弓拉奏,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就其共鸣体的形状来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共鸣体呈现长方形的,比如轧筝,他是又筝演变而来的,也是用竹片擦奏。二、共鸣体呈现圆形的,琴杆细棒状,比如奚琴和嵇琴,它的形状来源于我国古代的鼗鼓,由打击乐发展为弹拨乐的。三、共鸣体呈现梨状的,琴颈较细。比如元代以后的胡琴以上这三种类型的乐器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由弹拨乐器变化而来。在这个观点中,有一些非常关键的疑问。第一,“弦鼗”为何物,第二,到底有没有“弦鼗”这件乐器的存在,目前的考古资料中有大量的鼗的雕刻和绘画形象,如山东肥城孝堂山汉画像石的鼓舞,就有演奏鼗鼓的形象;寞高窟二百二十窟唐代乐舞图中也有鼗鼓;河北定县净众院舍利塔塔基上的彩绘有一种柄上叠置五枚小鼓的鼗鼓;明清时期关于鼗鼓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作品就更多。唐宋以后关于奚琴及与其相近的乐器也有图片资料和雕刻作品,奇怪的是却始终未见弦鼗的实物记录。而且大部分关于弦鼗的记录,主要是依据晋代傅玄的《〈琵琶赋〉序》中秦人“弦鼗而鼓之”的记述。
而这里的“弦鼗”,很显然不是非常确定是指弦鼗这件乐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接近指“置弦于鼗上”给予人们以启示的表达。而诸多中国传统弦乐器如琵琶、三弦、胡琴都有源于“弦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