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锡伯族民歌的学术价值
锡伯族民歌是锡伯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经过历史积淀而留存下来的精神产品之一,是锡伯族人民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艺术反映,充满深厚的民族情感,蕴含着传统的信仰习俗,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锡伯族的文化载体和重要的精神产品之一,锡伯族民歌具有坚实的社会生活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认识锡伯族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目前,一些学者从生产、狩猎、日常习俗、法律条文等方面挖掘锡伯族的传统文化,但尚未涉及民歌这一领域。对锡伯族民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从宏观上把握锡伯族民歌的发展历程和同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从微观上分析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作品,纵向上客观描述,横向上重点剖析,同时关注其流传过程、变迁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获取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有助于深入挖掘锡伯族的历史文化,扩展、深化民族音乐学理论,因此这一研究不仅能够拓展民间文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充实其研究成果,而且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够为历史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等多种学科或专业提供生动的资料和例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新疆锡伯族民歌文化价值
在现代化、都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在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功能日益萎缩的趋势中,民歌的通行和传承也面临严重的挑战,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锡伯族民歌的研究不仅将有利于锡伯族民歌的保留和发展,而且将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无论对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锡伯族民歌的现实意义
锡伯族的民间歌曲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功能。1764年乾隆皇帝命部分锡伯官兵用三年的时间到达伊犁,但这部分人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抵达了目的地。在这途中他们不仅经历了乌里雅苏台的暴风雪,还在春季到达阿尔泰山的时候,遇上冰雪融化,洪水泛滥,被困两个月,即使这样,他们接受伊犁将军的检阅时间还是比乾隆皇帝原计划的提前了一年零九个月。因此,锡伯族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民族,其民族凝聚力是巨大的,这一凝聚力除了语言和文字的作用外,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载体——民间歌曲,它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民间歌曲本身的歌词和曲调就是一种持久的无处不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叙事歌、田野歌、生活习俗歌等形式的民歌,在对本民族传统的追述中体现凝聚力的。这些歌曲中记录下来的本民族的文化、礼仪、风俗、日常生活等民族精髓,让锡伯人民从小就受到熏陶,培养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例如:在察布查尔县西迁节这天,各牛录都有庆祝活动,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唱民歌”绝对是不可缺少的节目,“唱民歌”也是不可抹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唱,似乎只有用锡伯语唱民歌才能证明自己实实在在的民族身份。各民族文化都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思想财富和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情感的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民歌是一个族群的特殊标志,保留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特质。作为锡伯族文化传承和保存的有效手段,锡伯族民歌很好地把锡伯族的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锡伯族人、每一代锡伯族人身上,从而造就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气息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对锡伯族民歌的挖掘与保护,对于弘扬锡伯族的人文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本民族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锡伯族民歌是锡伯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同时,保护锡伯族民歌,也是尊重锡伯族的文化,对维护各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平等权利。
新疆锡伯族民歌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对锡伯族民歌的研究可以对锡伯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析,对锡伯族的音乐艺术及其特色获得具体的认识。对锡伯族民歌、尤其是其中的精华进行研究,能够全面了解锡伯族文学艺术,传承和维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的产物,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使用空间是民族文化生成和保持的土壤,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传统文化形式的变迁。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形式趋于衰退甚至消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挑战,锡伯族民歌亦不例外。作为锡伯族人民生活中曾经最活跃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艺形式,锡伯族民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无论是生存环境、演唱场域、传承方式,还是所承担的社会功能都出现了诸多改变,其传承和发展前景成为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传承锡伯族民歌、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研究锡伯族民歌的传承方式,探讨在现代社会中的流传、继承途径,结合新疆伊犁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现实需求,加强应用性研究,突出锡伯族西部民歌的特色,将锡伯族民歌文化作为区域内特色文化品牌进行重点打造和全力推介。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特色课程,提高锡伯族音乐教学质量;在大型旅游度假胜地的开发规划中,通过民歌的发掘和创新构筑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在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学艺术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固边稳疆,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宝学.锡伯族民歌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
[2]何永明.锡伯族西迁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602.
【作者简介】李滢(1982- ):女,新疆伊宁人,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