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夜宴》讲述了一个中国版《哈姆雷特》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厉帝趁太子无鸾巡游时谋杀了先帝并篡位,身为太子后母又是太子青梅竹马恋人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于厉帝,并希望借此能保全太子性命。后来,婉后成了厉帝的帮凶,她心底的权力欲望也日益滋生。殷太常的女儿青女早已许婚于太子,识时务的殷太常却开始阻止女儿与太子继续交往,然而青女早已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太子无鸾自父亲娶了婉后就沉迷于歌舞,对皇位毫无兴趣,面对杀父篡位之仇,只能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厉帝以为太子已被契丹人所杀,决定宴请群臣。夜宴时婉后向厉帝敬上一杯毒酒,厉帝正要喝下时,青女突然提出要献唱《越人歌》,以纪念死去的太子,并在表演结束时饮下厉帝赐的毒酒身亡。隐藏在歌舞班中的无鸾看到了这一切,当他准备刺杀厉帝时,厉帝却为最爱的女人选择了自杀。当为妹妹青女复仇的殷隼举刀要杀婉后时,太子为深爱的人挡了致命一刀,而殷隼则被婉后一刀杀死。所有的人都已死去,婉后成为女皇。突然,一支来历不明的冷箭穿透婉后手捧的茜素红,成为欲望的终结者。这是一段宫廷政变,弑兄夺嫂、子报父仇,权力与欲望交织的历史中衍生出一场血腥之灾。影片就此结束,画面上响起了荡气回肠的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
一、声乐旋律的民族化
《夜宴》的电影音乐由著名旅美作曲家谭盾任作曲,青年钢琴家郎朗任钢琴独奏,主题曲由腾格尔、周迅、张靓颖演唱,可谓阵容强大。这部电影音乐强调旋律性,主题歌曲非常动听。两个音乐主题分别来自于片头曲《越人歌》和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古典唯美的《越人歌》是影片的第一元素,主题中反复出现着腾格尔与周迅演唱的这一曲调。钢琴、弦乐、古筝的悲柔音质,把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向性与静态的神秘感巧妙地融进西方传统弦乐世界,让弦乐在波涛汹涌之际也能听到低沉的感伤情绪。而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不同于主题曲《越人歌》,它是这部影片中惟一具有现代感和通俗性的歌曲。其曲调大气磅礴,旋律一出现就能使人立刻联想到《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大片配乐才会有的独特气质,是名副其实具有国际风范和情感深度的中国电影歌曲。它以复调音乐的方式发展成宏大的交响乐章,和声伴唱与宽广的背景音乐极具渲染力,充满着人性的感召;它的编配与行进方式高起直落,再转调回旋,带来层层推进的澎湃激情。演唱者张靓颖已经脱离了模仿的层次,对整首歌各个段落的情绪控制得十分恰当,歌曲结构把握也较准确。感动而不感伤,悲怆而不悲哀,从细腻的低吟到悲怆的宣泄,宛如山间溪流汩汩而来,最终汇集成奔腾汹涌的瀑布。这首歌并没有以往婉约的唱法,反而用最原始、最质朴极具张力的嗓音演绎出那痛入骨髓的情感,唱出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她高亢而悲情的嗓音与郎朗具有金属感的钢琴演奏紧密交融,伴随着影片中章子怡所饰演婉后痛苦的表情、绝望的眼神,为影片结尾缔造出辉煌的高潮。
片尾音乐的结构为:引子—A—间奏—A—A1—尾声。“引子”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句由男声合唱的哼鸣组成,第二个乐句由郎朗的钢琴独奏构成。“A”是张靓颖的独唱《我用所有报答爱》,四个乐句的分节歌,共唱了两遍。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极富中国的民族风格,以民间曲调为基础的通俗性是谭盾电影音乐旋律的特点。歌曲的主题多次用于影片的配乐中,是该片的“第二主题”。 “间奏”是合唱队与管弦乐队交织在一起的复调音乐。接着又出现了同一旋律“A”的重复,演唱情感与前两次基本相同。随后却突然转调,“A1”在新调上出现,歌曲的情绪达到高潮,由影片情节带来的压抑与伤感都会被优美的歌声带走。最后的“尾声”由合唱队和女声独唱一同演绎。尾声中多了些思考性,尤其结尾一句句反复重复的演唱动机,使观众对影片人物命运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该曲的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能生动具体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其流行因素在整部电影音乐中占有很大比例,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器乐伴奏的戏剧化
《夜宴》电影音乐的制作非常精良,采用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乐器相结合的乐队编制,郎朗钢琴的加盟极富特色。在一些武打场面的音乐中,还使用了中国民族打击乐器。谭盾强调“整体声音观念”,重视器乐伴奏与歌曲演唱并驾齐驱的地位。他为这部电影音乐定下的创作基调为:1+1=1,即民族音乐的全新尝试,是古代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东方与西方的完美融合。如古筝和现代钢琴的结合,中国古典乐器和现代流行手法的不同演奏,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交融。他用独特的旋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不同国度的人们都能领会他想表达的音乐含义。影片的主体音乐风格打破了中国民族传统音乐风格形式,是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谭盾继承了前辈作曲家的传统创作手法,加上丰富的管弦乐及和声效果,古今音乐形式的交织、中西音乐乐器音乐体系的交融,绘声绘色地展示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等,具有超强的感染力,展现了激流勇进的前卫艺术观念和接近大众回归传统的独特艺术风格。面具、剑光、情爱、权欲、寂寞伴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凝聚了凋零的悲怆情韵,传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无奈与寂寞。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和音乐的内在精神力量,增加了这首歌曲宏大与毁灭的戏剧效果、艺术美感及观赏性。弦乐、铜管、打击乐及男声合唱、营造出紧张感,“打击乐”化的钢琴演奏,富有冲击力的不协和音调、和声与复化的节奏、节拍等现代音乐独有的特征,展露了后现代音乐元素的痕迹。钢琴与管弦乐层次错落有致,汇聚了画面的震撼性与戏剧的感动性。影片是在挖掘人性深处的一种寂寞,然后再从这个寂寞里寻找希望。这种声画分离的技法,把血腥和死亡映衬得更加悲壮,这也契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紧打慢唱”的表达方式。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是支撑起这部电影音乐冗长叙事的主要元素,它的变奏在影片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带出了一股绝望、悲怆的感觉,让人心生悲凉,也使整个电影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三、歌曲主题的悲剧化
“只为一支歌,血染红寂寞。只为一场梦,摔碎了山河。只为一颗心,爱到分离才相遇。只为一滴泪,模糊了恩仇。我用所有报答爱,你却不回来,岁月从此一刀两断,永不见风雨,风雨……风雨……”只为了这首《越人歌》,无鸾的不寂寞,却染红了善良纯洁的青女;只为了这场梦,梦中帝王的权力,梦中的江山美人,终究粉碎了山河,无穷的杀戮;只为了这颗心,明知无鸾的不爱,却宁愿等待,等到相遇时,爱却已经分离;只为了这滴泪,那厉帝死前感情的流露,终于发现了自己对厉帝还有的爱,终究还是模糊了恩仇。用所有报答爱,绝尽了自己的所能,以为所爱的人能够回来,然而你却不回来,岁月从此一刀两断,绝情地走向了两极,无论怎样的蓦然回首,居然永不见风雨,风雨……风雨……这首歌曲的歌词富有寓意,通过音乐表达了主人公婉后压抑的情绪以及她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似乎也预示着整部影片主人公的悲剧性。《我用所有报答爱》讲述了欲望、复仇、希望、情爱的深刻含义,让人对全剧的主题体会得更深,也把穿越千年的时空感和历史哲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中国民族音乐悲天悯人的惆怅情怀在西方古典音乐氛围中浓烈地燃烧殆尽,彰显出蕴藏于天地间的孤单情愁与绝世寂寞。歌曲配合着画面中婉后痛苦的表情,仿佛在用歌声诉说着她坎坷的人生经历。她深爱着太子,却又怒其不争,如今她和太子间已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不可能再重温旧梦了。她慨叹命运的多次嘲弄,先是被迫嫁给先帝,后又被迫嫁给杀兄篡位的厉帝。处在风雨飘摇的王朝,她知道只有权利才能使自己拥有安全感。为了权欲之争,她已由一个清纯女子变成了千娇百媚却心狠手辣的冷酷妇人。她被推向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即使最后只剩下自己,也不放弃对权力的追求,其寂寞凄凉的人生写照符合了“悲剧性”特征。尼采否认理性世界的存在,认为人生活的惟一世界是残酷而无意义的,正如他所说“直面惨淡人生,我要潇潇洒洒地走完人生!”这首歌曲也体现了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即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己,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通过个性的毁灭,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太子的软弱加剧了婉后对权位觊觎和争夺的欲望。危急时刻,为了自己和太子的安全,她不得不独立行动,顾不得个人理想和道德观念。她清醒地意识到与其一味地倚靠他人,不如自己先登高一步,成为他人的统治者。于是她变得更加沉稳毒辣,为自己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各种实施计划,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被欲望毁灭。这首歌曲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她在欲望与情感交织下的悲苦彷徨与挣扎沉沦的心态,歌声也似乎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总结。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