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师宗县“绑神猴”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来源:nylw.net 作者:李桂仙 发表于:2016-04-01 14:31  点击:
【关健词】“绑神猴”;民俗文化;传承发展
摘要:“绑山花子”这个称谓是师宗县当地群众根据这项目民俗活动的形象性为其所取的一个别名。其活动举行的意义深远,为人民祈福,带给人民幸福、和谐,对未来美好生活愿景充满希望,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该活动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积极健康,寓教于民,具有积极的宗教信仰理念,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价值丰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43-02
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新村及附近的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寨,每逢大年初一,都会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方言)”的民俗活动。“山花子”是师宗县民间尤其山区农村对猴子的称谓。所谓的“绑山花子”就是用俗名“过山龙”的山藤来捆绑“猴子”,而“猴子”则是由人来扮演的。“绑山花子”这个称谓是当地群众根据这项目民俗活动的形象性为其所取的一个别名。
一、“绑神猴”民俗活动概述
“绑神猴”的发源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位于滇桂两省区结合部、曲靖市东南部。这里历史悠久,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师宗素有“楹联之乡”、“帝师故里”的美誉,民俗风情浓厚,境内居住着壮族、彝族、苗族、瑶族、回族5种少数民族6万余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7.14%,素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之说。正是这样独特的历史与人文文化环境,造就了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绑神猴”祭献仪式。
(一)历史渊源。
“绑神猴”是当地干彝人的一种节庆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是一种集娱乐和纪念为一体的文化现象,世代相传至今,从未间断。“绑神猴”是世代相传而沿袭来的传统活动,具体起源时间已经无法溯源。而“绑神猴”的由来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大堵杂村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70余年历史。据说是当时在大理有兄弟三人,一人留在大理,一人迁居路南,一人来到了现在位于师宗县的堵杂新村。所使用的语言除本民族语言外还使用汉语。
彝族人的祖先迁来定居后,受到外族人的侵犯死伤过多,抵挡不住,剩下的人便退进了密林之中,四处躲藏,追兵随后赶来,彝家人祖先便躲进“过山龙”丛中,但“过山龙”只能遮住身体,脸还露在外面,眼看追兵就到,急忙从身边树上摘下一块树皮挡住脸部,这时猴子从树上跳下向森林深处跑去,追兵以为是人便跟着追去,他们的祖先躲过一劫得以生存下来,后来人们认为是猴子救了他们的祖先,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和猴子,便扯来藤条制作面具,装扮成猴子跳跃玩耍,世代相传至今。“猴子”彝语叫“阿奴”,经过演变,现在叫“阿奴得”,汉语叫“装扮猴子”,再者干彝人把“猴子”当做神,所以现在叫做“绑神猴”。
另一种说法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安定后方,以图中原,公元225年,亲自率军南征,一路攻打到孟获的家乡。据说在诸葛亮 “六擒六纵”后,孟获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之时,一向偏居南蛮荒芜之地的南夷乌戈国主,对孟获甚为景仰,知道孟获连番兵败,便亲率三万藤家兵前来支援。孟获大喜,便摆酒设宴,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藤甲兵进村入寨。没想到诸葛亮最后用计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藤甲兵”“七擒七纵”的一幕。而今天干彝人的“绑神猴”民俗活动,其实就是纪念当年孟获率族人欢迎藤甲兵进村入寨时的情景。
藤甲兵本身是人,那么为何干彝人称其为“神猴”呢?《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描述:“此去东南七百里,由一国,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身长仗二,不食五谷,以生蛇娥兽为饭;身有鳞甲,刀剑不能侵。其手下军士,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出晒出之;晒干复浸,几时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浸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由此号为藤甲兵。”;“其洞无宇舎,皆居土穴之内。”从上面的描述可以得知,唯“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其洞无宇舎,皆居土穴之内。”者,“猴”也;而“身长仗二,身有鳞甲,渡江不沉,浸水不湿,刀剑皆不能入。”者,“神”也。故干彝人称其为“神猴”。
(二)祭祀活动流程。
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开展这项活动。开展此项活动前,把原有面具找出洗净晾干后用通草、山药、毛发等进行粘贴,再用色料绘制备用。如原面具损坏或不足,另找木料重新制作,面具由村里威望极高的长者专门制作,制作时(除徒弟外)不允许其他人观看,制作好后由本人保管,在年三十晚上凌晨后送入村外林中(一年在东方,一年在西方),分别藏好后回村,面具的制作,讲究两头尖中间宽,根据人的大小,面具的长短不等,“神猴”头领和准头领所戴面具较为特殊,分别插三根和一根羽毛。
天亮后,由村里的男女老少在一些根据自愿原则选出来充当“猴子”的10至40岁男性青年身上绑扎,从头到脚都绑满青藤,扎成猴子模样,不能有任何身体外露,即使是脚掌上也要穿上当地人民特制的草鞋,最后戴上特制的面具。在捆绑的时候,要选择一处不能见到任何建筑物的地方,因为装扮中的“猴子”一旦见到世俗的人烟便会失去了“神性”,因此一般都选择避开人群、较为隐蔽的山林里。
当所有的猴子都捆绑完毕后原地待令,随着三声火药枪(或者鞭炮)的鸣响,猴子的扮演者们学着猴子的模样从树林里又跳又叫的向村里进发。进村时,早有准备的干彝人会自发地到村口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甚至鸣枪迎接神猴的到来。进村后,猴子们首先要集中到村里一处比较宽敞的场地上自由自在的追打嬉闹一番,随后举行祭献礼仪,主祭由村中最有名望的老者主祭。祭献仪式相对比较简单,在祭祀场所摆一供桌,桌上用青松毛铺盖,供桌上摆放一碗米饭、一块肥肉和一碗自制的甜酒,主祭者念着一直传承下来的祝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满门,六畜兴旺,此时猴子们就开始有序地跳跃传承下来的具有一定固定模式、程序化的动作,并由三名由当地人民推选出来的“神猴”接受祭献。主祭者将甜酒斟三杯,分别敬给三个“神猴”,三个“神猴”相互搂肩搭臂下蹲三次,向主祭者跳三次,再返身向后跳三次,表达向祭献者和村民的敬意,然后接过酒杯,把酒倒在地上,这一套动作表示敬天敬地。主祭者顺手抓起桌上的青松毛撒向“神猴”,表示把不好的东西、不吉利的事请“神猴”带走。(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广州毕业论文代笔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 上一篇:悬泉汉简新见的两例汉代职官制度
  • 下一篇:没有了


  •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