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限制视角塑造的神秘女孩儿
这几种观点的解读使婴宁这一经典文学形象更加含混、难以捉摸,让我们对这一形象更难把握。我们无法确定婴宁对王子服感情产生的原因、起点、感情是否深厚、感情如何发展等等关于婴宁感情脉络的重要问题,甚至难以确定婴宁嫁给王子服到底是因为父母之命还是自己情之所钟。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婴宁正是作者塑造出来“若有知,若无知,似有情,似无情”,可以多重解读的神秘女孩。而这种含混、神秘、难以把握恰恰正是婴宁最大的魅力所在。
但明伦看到了这一点,他说:“语语离奇,笔笔变幻,因痴成巧,文亦如之。”如果我们加以分析会发现,这种“文”的“语语离奇,笔笔变幻”是使用一种极为高明的小说技巧表现出的效果,是小说多次使用限制视角来塑造出婴宁的神秘。
我们阅读小说时,一直跟着王子服的限制视角,去猜测、去捉摸婴宁的奇怪举动。在初次相见后,读者只看到婴宁的嗔怪,“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的奇怪举动,又让读者就像初坠情网的王子服一样去猜测婴宁的行为,思念婴宁的举止。在山村相遇后,我们跟着王子服的惊喜,发现婴宁露半面来窥。在后园的对话中,我们随着王子服去猜测婴宁是真的天真,还是故意装傻。在王子服和婴宁成婚时,我们也只看到了王子服的兴奋,而无法感知婴宁嫁给王子服是两情相悦,还是父母之命。小说里没有一句对婴宁心理的直接描写。而且婴宁永远都是在笑,笑成为婴宁的惟一表情,那这表情也就神秘起来,是喜悦还是敷衍?这笑声成为无法感知的心理的一部分,婴宁的情绪深深地掩藏在这笑声之中。婴宁的感情信息未能泄露,从而在小说中形成悬念。
蒲松龄在小说中常用这种限制视角叙事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婴宁》无异是最成功的,蒲松龄为婴宁找到了“笑”这种难以捉摸却天真可爱的表现方式,使她的情感在我们面前摸棱两可,似是而非。另外,在其他小说中作者往往让那些鬼狐用自己的简单语言来表白自己爱情的起源、发展,泄露所有的情感信息,揭穿悬念,让我们能够像上帝俯看人类一样洞察她的情感历程。如《聂小倩》中聂小倩对宁采臣说:
妾阅人多矣,未有刚肠如君者。君诚圣贤,妾不敢欺……君信义,十死不足以报。
这番话语让我们确定聂小倩是因为宁采臣的刚强正直而爱上了他。
《葛巾》中葛巾对常大用说:
三年前,感君见思,遂呈身相报;今见猜疑,何可复聚!
这句话结合前文,让我们明白葛巾是被常大用的痴情所打动,又因为常大用的猜疑而生气。
《青凤》中青凤对耿去病说:
适与婢子戏,遘此大厄。脱非郎君,必葬犬腹。望无以非类见憎。
让我们明白青凤在对耿去病有情的情况下,为报答救命之恩才抛却顾虑以身相许。
《红玉》、《阿宝》、《公孙九娘》、《林四娘》、《王桂庵》等众多《聊斋志异》的优秀小说存在同样的情况,通过一段对话让小说角色神秘的大幕在我们面前彻底拉开,让这些花妖狐媚的形象彻底在我们面前展现。这形成了一种男、女主角用对话的方式,揭露人物身世、感情发展悬念的固定模式。《婴宁》中也有类似的对话: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却发现,这段独白只是肯定了前文吴生对婴宁身世的猜疑,却少了解读人物最关键的感情问题,解释不了婴宁的感情,也就解答不了我们关于婴宁行为含义的疑问。甚至在论赞中,作者也留下了多重解读的线索,婴宁的情感信息从头至尾都泄露得非常有限,于是,婴宁的神秘感得以完整保留,小说的悬念得以最大程度的保存。婴宁就拥有了不同于《聊斋志异》中其他花妖狐媚的审美特质。而我们看着婴宁永远只能像初恋中的王子服一样,爱她的性格、捉摸她的内心、感受她的感情、猜测她的想法。
【参考文献】
[1] 王光福. 《婴宁》:青春之歌[J]. 《聊斋志异》研究, 2003(1).
[2] 蒲松龄, 张友鹤, 辑校. 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焦彤(1976—),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