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孕育萌芽期——秦汉
从现存的记载和教材来看,先秦时期当时很重视教育,认为教学是建国立民的根本。《礼记·学记》里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视,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较清楚的知道,古代教学的地方,根据范围不同,分为塾、庠、序、学四种。学校里每年都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些都达到了就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通达融会,推论事理,有坚强的信念,就叫“大成”。
到了秦朝,蒙学的课本,应该是类似《史籀篇》。《汉书·艺文志》里说:“《苍颉》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汉书·艺文志》里明白的说《史籀篇》“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可以知道,秦朝蒙学课本应该是类似于《史籀篇》的秦朝篆书正体范本。
汉代,乡里教师们将《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合并在一起,以六十字作为一个章节,共五十五个章节,统称为《苍颉篇》,这本书也就成了汉代教学识字的主要蒙学课本。据王国维考证:“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其书用《仓颉》、《凡将》、《急就》、《元尚》诸篇,其旨在使学童识字、习字”①。文中提到的初学也就是启蒙之学,到了汉初用的不外还是那几本识字用书。其中,《急就篇》是西汉史游编撰,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4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此书对后代的蒙学教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生字密度大;整齐押韵;注重实用等特点几乎都是后代蒙学教材的滥觞。
(二)承上启下期——魏晋至隋唐五代
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蒙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识字教育适应新的需要有了新的发展,在《急就篇》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种新的识字教材,这些书现今大都已经亡佚。其中最重要的是成书于南朝,由梁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再就是在唐代广泛使用的《开蒙要训》。
这一时期最著名此后流传最广的启蒙教材当属南朝周兴嗣所编写的《千字文》。此书无论是其题名还是其编写旨趣,无疑都是为了识字。编写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识字,而从后世的流传来看,其最主要的作用仍然是识字。《千字文》对后世的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蒙学教材难以匹敌的。
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来看,东汉蔡邕的《劝学篇》、晋顾恺之的《启蒙记》、晋束皙的《发蒙记》等无疑都是童蒙的识字书。这一时期蒙学识字写字教材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识字方面出现了“杂字辩音”类教材。《隋书·经籍志》记载的以“杂字”为题的识字教材就有以下一些:《杂字解诂》、《杂字指》、《要用杂字》、《杂字要》;以“辩字”为题的教材有《今字辩疑》、《文字辩嫌》、《辨字》、《文字整疑》。以“辩音”为主的教材有《异字同音》、《杂字音》、《借字音》。二,出现了“习字类”类教材《篆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隋书·经籍志》记载“《千字文》一卷梁给事郎周兴嗣撰。《千字文》一卷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千字文》一卷胡肃注。《篆书千字文》一卷。《演千字文》五卷。《草书千字文》一卷”虽然这些书都已经亡佚难窥其貌,但是从其题名来看,其是书法习字类教材是毋庸置疑的。
(三)繁荣发展期——宋元时代
宋元时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深入,理学的发展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期间,基本上完成了一套蒙学识字教材体系“三百千”,产生了大批新的蒙书,这套体系和教材,成为以后蒙学的基础。这套体系的大致特点是:第一,识字教育方面,继承了《干字文》,补充了《百家姓》和《三字经》,成为几乎不可分的一套识字教材“三,百,千”, 后人一提到蒙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们;第二,“杂字”得到了发展,成为识字教育的另一条路线,与“三,百,千”相辅而行虽然这期间记载流传下来的“杂字”类识字教材不过,但是寥寥的几本却孕育着清代杂字书的大发展。南宋陆游在其《秋日郊居》诗之一七: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着面看人。自注云:“弄村十月,乃遣弟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可以推测,宋代的蒙学教材已经在使用杂字类了。
(四)总结成熟期——明清
明清时期,识字教材,“三,百,千”一直流传使用下来,没有多少改变,中间曾经有过不少人编了些新的千家姓、百家姓、三字经,可以看出,“三百千”类识字教材的广泛影响。“三百千”类识字教材正在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第一:“三百千”类教材发展的类化。所谓的类化指的是“三百千”类识字教材的发展更加的细化,专门化,以致出现了专门针对某一类人的教材。比如针对时务的《时务三字经》,针对地理的《地理三字经》。针对性理的《性理千字文》,针对女孩子的《闺训千字文》。
第二:少数民族识汉字教材的体系基本形成——少数民族版“三百千”。“三百千”作为古代识字教材的体系从宋代确立下来以后,历经几百年未曾改变。这当中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字教育。特别是其中的蒙古族,完全具备了蒙汉对照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对于蒙族学习汉语是很有帮助的。
这时期“杂字”类书有较大发展,在群众中有较广泛的影响,但是这类杂字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这类杂字书的专门化倾向比较严重,甚至还带有地域色彩,比如《山东农庄日用杂字》,从其书名来说,在山东应该有比较大的影响,也比较适用,但是对于其它地域的人来说就不适用了。对于这类书,其优点正是其缺点:正因为其专门化和地域性,因此对于某一地区某一类人来说是很适用的,流传也很广泛,但是出了这个地域它就不那么流行了。这大概能够反映出这类“杂字”教材的基本情况。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