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的格外青睐在有意无意间延续了古典诗歌的创作传统,这些诗歌似乎无所寄托,实则寄托良深,反使人感到义不专指,更收到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效果,实乃诗歌艺术所创造的高境界⑨。 艾青诗歌当中的意象类型多
譬”的格外青睐在有意无意间延续了古典诗歌的创作传统,这些诗歌“似乎无所寄托,实则寄托良深,反使人感到义不专指,更收到‘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效果,实乃诗歌艺术所创造的高境界”⑨。 艾青诗歌当中的意象类型多样,既有描述型的意象,又有拟喻型的意象。描述型意象也就是用其他的单个意向对中心意象进行铺张渲染,从而突出中心意象的类型。《老海员》这首诗就主要是由描述性意象构成:这一位海员的脸“像椰子壳的颜色”,“身躯也像椰子一样笔挺”,他的眼睛是深邃睿智的,“他的语言沉洪/有海浪的余音”。正是这一个个强而有力的局部意象共同构建了栩栩如生的老海员这一整体形象,使读者获得一种可感触的具体美。除此之外还有比喻型意象,也就是诗人运用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所创造的意象类型。在《希望》中,作者是如此充满创造性地描绘形而上的希望的:说它是“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这个希望“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她既“像窗外的飞鸟”,又“像河边的蝴蝶/既狡猾又美丽”。“从而使‘希望’这个抽象的观念,既是‘动’的图画,又促使你‘静’地思考,使绘画和哲理结合,让你在赏心悦目欣赏之余,最终感到必须对‘希望’不倦地追求。”⑩ 这些意象的大量运用使得艾青的诗歌具有更加广阔的外延和更加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并达到了一种深远隽永的艺术境界。
艾青的诗歌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这可能与他在成为一名诗人之前是一位画家的经历有关。他在写诗的时候常常“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在观察和组织生活
的画面,轮廓、线条、色彩、光泽、画面的布局同诗的意境浑然一体”{11},将景物内化为含蓄的情愫,从而使作品含有一种蕴藉的诗美。如他是这样来描绘夜晚的黄埔港:“两岸的灯火/像流动着的/光的喷泉”(《珠江夜航》),两岸摇曳的盏盏灯火就像散落的颗颗水珠,不灭的灯火汇成了光的涌泉,似有无穷的喷薄迸发之力,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之感,冲淡了灯火所处的暗夜带来的压抑与迷惘。艾青的诗歌“既有诗的激情,又有画的意境”{12},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画所追求的
“诗中有画”的境界。中国绘画历来讲究虚实结合,艾青深谙此道,在诗作中也是加以大量运用。如在《沙漠和绿洲》中他这样描绘绿洲之景:“在绿洲里/蓝色的沼
泽/沐浴着白云/青青的草地/跳跃着野羊/葱郁的灌木丛/有鹡鸰的歌声”,绿洲的实景描绘美轮美奂,虚写的鹡鸰歌声悠扬缥缈,虚实结合,境界空旷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早期的艾青排斥音乐性,诗歌作品行无定字,也不强调押韵,但是到了新时期,他的美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节奏和旋律是情感和理性之间的调节,是一种奔放与约束之间的调协”{13}。“更多强调内在的情调和外形的声调结合,使诗歌具有一种整体的‘造型
美’”{14},在诗歌形式上就表现为运用大量整齐的排比、复沓、长短句交接等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修辞手法。
排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的情感层层叠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爆发力。诗人眼中的红旗是火,“是被压迫者反抗的火/是被剥削者忿怒的火/是普天下受苦人的火/是争自由、求解放的火”(《红旗》),这个熊熊燃烧的火,“它是理想的象征/它是信仰的标志/它是战斗的号角/它是不屈的鼓舞”(《红旗》),层层递进的情感犹如即将决堤的洪流,有着势不可挡之势。如此整齐划一的格式在早期的艾青的诗作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这正说明了艾青对于中国古典诗学修辞手法的传承。除了严整单调的排比手法,艾青的诗歌中还有其他的手法,如对偶手法和长短句的交接使用:“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盼望》),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就如宋词一般错落有致,语言有张有弛,流畅优美,自由化与格律化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既能宣泄情感,又能有韵律之美。
除此之外,艾青的诗歌还有着动人的音韵美,如《威尼斯小夜曲》:“歌声很柔和/琴声很忧伤/不知为谁弹/不知为谁唱/歌声和琴声/河水和灯光/在这深夜里/一同在荡漾……”诗歌中的那种音律性和流动性通过“应合感情的内在节奏,按语言结合的自然音节”{15} 而呈现,延续了中国文人重视音节搭配的创作传统,语言表现出极强的音乐美和感染力,果真是一首如小夜曲般优美的诗篇。
由此可见,归来后的艾青对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传承已经渗透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方方面面,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为传统诗学在当代语境下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
①⑥{13} 艾青:《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第2页,第5页。
②⑧⑨⑩ 陈国屏:《论艾青近作的思想艺术特色》,《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
③④⑦{15} 骆寒超:《艾青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页,第407页,第209页,第380页。
⑤{14} 李夏:《艾青晚年诗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11} 杨匡汉、杨匡满:《艾青诗歌艺术风格散论》,《文学评论》1980年第4期。
{12} 黄良才:《艾青诗歌的抒情特色》,《名作欣赏》2010年第15期。
■
作 者:赵林生,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