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一个沉重的问号(2)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杨琳 发表于:2012-04-08 19:23  点击:
【关健词】苏格拉底;死亡;教育
但是明明知道这些问题的苏格拉底,作为雅典城邦的牛虻,运用辩证法或者对话在集市、街道和走廊上叮咬那些自以为是的城邦公民,循循善诱,助产他们的思想升华,但同时自己就置于危险之中了。从这些角度讲,是哲学与

  但是明明知道这些问题的苏格拉底,作为雅典城邦的“牛虻”,运用“辩证法”或者对话在集市、街道和走廊上“叮咬”那些自以为是的城邦公民,循循善诱,“助产”他们的思想升华,但同时自己就置于危险之中了。从这些角度讲,是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必然导致苏格拉底的死亡。
  三、因灵魂而永生
  在生死交叉路口,苏格拉底是一个毅然决然之人,他成功撕开“死亡”的神秘面纱。其实,当时在雅典,判处死刑并非一定结局就是死亡。他们至少还有三条生路:缴纳罚金赎罪,请求陪审团宽恕以及自请流放。
 显然,苏格拉底不选择以钱财贿赂陪审团,但是请求陪审团宽恕的第二条他也不愿意做。这是因为苏格拉底不希望自己像其他犯人拉着亲戚惧怕死亡,听到死亡一词便面露难色、哭喊求救、呼天抢地,甚至磕头如捣蒜,眼泪鼻涕流成河。这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是何等的丑态百出,何等的侮辱自尊。因此苏格拉底做出决定,拒绝从陪审员们的裤裆下爬过去:“我绝不后悔自己的申辩方式。与其苟活,我宁愿死于这种申辩。法庭如同战场,你我都不应费尽心机逃避死亡。”他宁愿与民主抗争也不愿意堕落在“非正义”的众人手中。最后,苏格拉底同样根本没考虑第三条生路:自请流放。因为,他从没想过离开雅典。
  但是,除了这三条生路,还有一条险棋可以给予你生机:那便是逃狱。因为当时雅典监狱十分腐败,花钱贿赂,死刑犯便可以逃走。当时很多伟人都逃走了。例如,伯里克利特的老师兼密友、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被雅典法庭起诉,已经在死亡的边缘,伯里克利特就暗中花钱安排他越狱离开雅典。还有当时名气比苏格拉底大得多的普罗泰戈拉也乘船逃走了,可惜天公不作美,遇上了触礁,极有可能在海底身亡,不过这是后话。面临这样的生死选择,苏格拉底从未想过逃跑,因为他不畏惧死亡,甚至视之为幸福的事情,还记得他待在狱中一个月,每天都有朋友和学生来探望。他们经常与苏格拉底谈着谈着就忍不住哭泣起来,因为不久他就要死了,这时,苏格拉底却安慰他们:“你们认为死亡很可怕吗?”于是别人请教:“什么是死亡?你为什么不怕死?”苏格拉底回答:“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死亡就好象是无梦的安眠,而这是求之不得的!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所以我死后去到这个世界,可以同很多贤哲见面,这很好啊!”[3]
  苏格拉底对死亡的从容并非来自对“天堂”的迷信,而是来自苏格拉底的坚定信仰,他认为死亡无非就是肉体与灵魂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即使受到多数人的职责被判处死刑时,苏格拉底依然淡然处之,因为他有一个永恒的信念,便是灵魂不朽,灵魂因摆脱欲望而完善,因拥有真理而不朽,这样的灵魂在人死后就能达到自由自在的永生世界。
  因此,苏格拉底的死非但不是一个休止符,而正是奏响了死与永生的乐章,他留下来沉重的问号真正开启了西方哲学史。最后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在结束时留下的一句发人深省却又寄予期望的话来结束本文:“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3]
  
  参考文献:
  [1]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07.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11.
  [3]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3-84,53,82,53,53.
  [4]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4,7.
  [5]何怀宏.一个行动中的哲学家[EB/OL].http://blog.sina.com.cn/
  s/blog_4776bf65010002y8.html,2006-3-2/2011-10-5.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