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
黑格尔说:“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恐惧和怜悯’而是愉快和振奋。”正因为如此,《赵氏孤儿》才被誉为“中国式样”的“历史悲剧”。
观众心目中既有的观念对崇高感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康德在研究“崇高”时指出:“一个人必须先在心中装满大量观念,在观照海景时,才能激起一种情感——正是这种情感本身才是崇高的。因为这时心灵受到激发,抛开感觉力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这里康德是讨论对自然现象的观照,但它同样适应于社会现象。
元代的戏曲艺术家们尽管没有这种理论自觉,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致力于引导观众去产生“崇高”的精神感受。首先,使悲剧人物的品质、行为在道义上取得观众的同情,因为“只有‘伦理力量’的,即‘合理的’行动导致的灾难,才能引起所有人的同情和敬畏。”其次,以悲剧人物善良美好的愿望在种种恶势力的压迫摧残下,不得实现直到遭到毁灭的场面、情节引起观众的压抑感,从而使观众心中产生与悲剧人物一致的愤怒和反抗欲望。更重要的是以悲剧人物英勇无畏的抗恶行为、牺牲精神引起观众的景仰、倾慕和共鸣;最后,又以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表现悲剧人物对邪恶势力精神上、道义上的胜利,满足观众善良的心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心中蕴藏的相对应的观念就容易被呼唤出来,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参考文献:
[1] 亚里斯多德:《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2]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朗加纳斯:《论崇高》,《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4] 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 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7] 云亮:《略论中国古代悲剧的崇高感》,《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2期。
[8] 黄美序:《旧题新探:中国戏剧中有否悲剧》,《淡江评论》第10卷第1-2期。
[9] 李泽厚:《论康德的美学思想》,见《美学》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 赫谦特:《〈赵氏孤儿〉改编本标准》,转引自《文学评论》1957年第3期。
[12] 黑格尔:《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宋丹,文学硕士,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比较戏剧为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