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是老舍先生在193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的是一个极具荒诞性的故事: “我”因飞机失事而降临到火星上的猫人国。这个猫人国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历史上也曾辉煌过,但近五百年来国人的精神堕落、自相残杀使得这个王国终于走向衰落。结合小说写作的背景来看,不难发现作者是借用象征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自问世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史中《猫城记》也获得了不同的评价。本文选取了几种能够代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史著作,试图通过比较这些著作对《猫城记》的不同评价来分析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本文比较对象的文学史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唐弢,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这几种文学史著作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代表当时主流的观点。下面从各版本对《猫城记》评价的具体内容、所持观点、学术史写作的场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几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直观的内容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共有二十章,作者唐弢把老舍同巴金、曹禺一起安排在第九章。作者用240多个字专门评价了《猫城记》但基本没有一句是肯定之言,总的观点是这部作品“显露了不少问题”,对革命斗争和革命者有错误的认识。在结尾作者引用了老舍本人对《猫城记》的评价:“《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它毫不留情面地显出我有块多么平凡的脑子”。由此,《猫城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被定性为了一部失败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一共有十二章,老舍的内容单独作为一章。唐弢用了近三百字的内容再次评价了老舍的《猫城记》,这次的评价有了许多新变化:老舍先生自己评价《猫城记》的原话放在了开头部分,而后又加上了老舍自己关于这部小说的解释:“写这部小说的主要原因是‘对国事的失望’”,由此作者认为“这是他(作者)政治上感到彷徨时的产物”。
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作者认为这部小说 “其写作意旨很能代表老舍创作中所显示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可见在这部文学史中《猫城记》已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风格迥异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该著作也将老舍作为单独的一章进行介绍。夏志清对《猫城记》的评价只有放在括号中的一句话:“《猫城记》这部旅游火星的寓言,虽算不上是精品,却对中华民族提出了最无情的控诉”。
二、差异背后的原因
通过比较以上这几种文学史著作,我们发现不同的文学史对同一个作品的评价会存在差异。这个差异的背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评价很明显还沿用了以政治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的旧路子。《猫城记》不符合当时主流文艺思想的标准,遭到否定也在情理之中。在两年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中,唐弢先生力图摆脱以往的束缚,文学史的叙述变得客观了很多。而在评价结尾提到的对《猫城记》的理解和评价有了较大分歧也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开始变得宽松,文学史开始有意识地找回属于自己的评价标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则从文学本身出发来评价这部小说。指出其在艺术上是粗糙的,但能代表老舍先生文化批判的视角。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来评价作品是这门学科的进步的表现。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最早出版于1961年,200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简体字版。在这部著作中对《猫城记》的评价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很能体现文学史个人写作的特点,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摆脱政治话语、回归到文学本体的过程。从依附于政治话语到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再到允许文学史的个人写作,一次次的转变都表现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黄修己.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7]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