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淹拟古作品特色 前人对江淹的拟古作品评价极高。善于拟古,是对江淹杂拟诗歌的一致看法,钟嵘《诗品》有论: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④ 严羽《沧浪诗话》也有对江淹拟古作品的评价,与钟
三、江淹拟古作品特色
前人对江淹的拟古作品评价极高。善于拟古,是对江淹杂拟诗歌的一致看法,钟嵘《诗品》有论:“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④
严羽《沧浪诗话》也有对江淹拟古作品的评价,与钟嵘意气相投,评曰:“拟古惟文通最长,拟渊明似渊明,拟康乐似康乐,拟左思似左思,拟郭璞似郭璞。”⑤文中子也有论曰:“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鲍照江淹古之狷人也,其文急以怨。”⑥
前人所评,有所根据,淹能够自树一格,于众多杂拟诗歌中脱颖而出,必有其特色之处。
(一)意境雄浑
淹之杂拟诗歌苍状,有骨气,重现建安风骨。
江淹历任宋、齐、梁三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民苦不堪言,文坛诸士人,要么明哲保身,隐于山林,不做现实之事;要么寄意于玄珠,谈玄说理;要么苛守沈约的四声八病,诗歌伤其内美,少现实。齐代作为一个诗史重要阶段的突出标志是在诗歌方面出现了尝试声律的“永明体”,永明诗人去掉晋宋诗中语言典故生涩,不近情思的弊病,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南齐书谢眺传》陈谢“文章清丽”,“清丽”实为永明时期的风格理想,他们提倡文章要清新流畅,尚简洁,以音节顿挫为文律,所以繁芜之病大去,而崇宏壮丽之美,亦不复见。汉魏风骨,至此复一衰落。而江淹诗歌,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风骨竟存。如拟《古离别》,写游子、思妇离别之情;《李都尉》写征人离别亲宴;《刘太琨伤乱》写志士报国,激扬悲壮,现实性急强。江淹深得《古诗》意境,因而从形式到语言,模拟得都及其成功,颇能再现《古诗》的风格特征,故而具有深厚的内涵。如《古离别》中“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返”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的变换”,“不惜惠草晚,所悲道里寒”是“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句法的沿袭;“君在天一涯,妾身长离别”是由“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演化而来。刘熙载《艺概•诗概》称江淹诗歌“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此诗多情而人之不济也。长于杂拟,于古人苍状之作,亦能肖吻”。
(二)质朴清新,善于抒情
江淹拟古诗歌善于抒情。刘熙载说他“诗多情而人之不济”《艺概•诗概》,这一论断是非常正确的。《古离别》就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⑦
诗中让思妇出面,以独白方式向游子倾吐思念之情。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通过想象,表现她对游子旅途安危的关心,第二层触景生情,表明对游子出征路上冷暖的安慰,第三层以物自比,表明思妇忠贞不二的志向。“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如此直白的宣誓,与刘兰芝“妾当作莆苇,君当作磐石。莆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表白是何等的相象,其艺术魅力当永存。古诗中以独白方式抒情的诗歌颇多,抒情效果直视读者,如《汉乐府•有所思》中名句“闻君有他意,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后,勿思相思,相思与君绝。”弃妇用直淋淋的表白,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如此直白,却是如此果断。直抒胸臆,江淹继承了这一传统,诗歌中的质朴精神,源自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以至于达到真假难分的地步,拟作与原作难分泾渭。
(三)好用典故,脱胎换骨
用典最难理解莫过于李商隐晦涩的抒情诗歌,很少人能够将典故运用的得心应手。典故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纬度,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也会增加文章的经度,使人望而止步,因其晦涩难懂而难以进入。淹却能将典故运用得炉火纯青,用得恰到好处,如《班婕妤咏扇》:
纨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秦王女,乘鸾向烟雾。彩色世所重,虽新不代故。
窃愁凉风至,吹我玉阶树。君子恩未毕,零落在中路。⑧
在此诗中,江淹引用了“秦穆公女弄玉”的典故:“传说春秋时秦有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慕之,穆公遂以女妻之。史教玉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穆公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弄玉可以同心爱之人一起生仙,成为仙间眷侣,而婕妤只能空房独守,君子恩情未尽,无人怜惜,遗落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们谈及江淹的文章,不得不说到江淹的赋。淹以《别赋》、《恨赋》闻名于世,而《别赋》中的典故更是堆积如山,然并未使人感觉到赋繁复拖沓,晦涩难懂。反而正是这首典故如山的赋成就了江淹一世的风骚。很多人并不了解江淹的诗歌,但是很少有人不知道江淹的《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也矣”使多少红颜为之倾倒。《别赋》一共9段,文中典故,不下十。钟嵘反对诗歌用典:“至于吟咏性情,亦何用典?‘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⑨他认为诗作,“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⑩钟嵘写《诗品》当然拿这些观点作为品评各家五言诗创作的标准。淹的诗歌典故过多,后期忙于朝政,未有新作,故后人谓之江郎才尽,钟嵘将淹诗歌品为中品,我们认为,不能以此来品评一个诗人对诗歌的贡献,江淹的诗歌,品位或许更高。
(四)诗赋的自然生成
赋是中国文学主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它产生于战国时代,兴盛于汉代。通过对江淹杂拟三十首诗歌的研究,发现淹诗歌中特有的体裁——诗赋。严格意义上来讲,赋发展开始,从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就有了诗赋,只是并没有把它单独列出。所谓诗赋,就是语言形式是诗的赋。它既有诗的特征,又具有赋的特色。诗赋这一概念,是马积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赋史》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得到了当今赋学界大部分学人的认同。马积高依照赋形成之不同途径将赋分为三类:一是由楚歌演变而来的骚体赋;二是由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演变而来的文赋;三是由《诗》三百演变而来的诗体赋。(11)中国古代的诗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汉代的诗歌有两大类,一为文人诗,一为乐府诗。文人创作的诗大都是模拟《诗经》的四言,东汉中后期则出现了一些文人五言诗和个别七言诗。江淹的诗歌却具有诗与赋的特征。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