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描比兴溢浓情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王小敏 发表于:2010-10-22 10:05  点击:
【关健词】《春云秋品》 自描 比兴 浓情
:《春云秋品》是陈肃先生的第二个散文集,这些散文构思简约,却又感情真挚;文辞质朴,却又清新明媚;人物不多,却个个形象鲜明,流溢其间的款款深情,令人回味无穷。这种美学效果的取得,得益于作者白描手法的运用,虽寥寥数笔,但形象毕现。比兴,则使看似平淡的人物

第一次接触陈肃的散文是他的《游龙草》。游龙草是作者养的一盆花。主人偶尔的一次疏忽使其遭受了暴风雨的侵袭,一时东倒西歪零落不堪。出乎主人意料之外,游龙草居然大难不死,而且没过几天又凭着顽强的生命力枝枝蔓蔓蓬蓬勃勃地舒枝展叶。这正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缺乏的啊!其文立意独特,蕴藉深沉,行文练达。以后在书店看到《春云秋品》便不假思索买回一本,认认真真通读二遍果然与众不同,象盛筵末尾的醒酒汤,清淡的汤面上漂着葱花,喝起来满口爽快。文中虽说都是平凡小人的日常琐事,但作者信笔写来不紧不慢,亲切自如,比兴之中见深情,淡泊之中有功力。既有春茶的清幽与纯净,更有秋茶之醇厚与耐品。不难看出陈肃在散文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
  不浓墨重彩地渲染涂抹,也不纤毫毕现地工笔细描,而是简笔勾勒,便如一幅幅速写,线条虽少神情毕现,又如一张张剪影,巧妙地几剪刀,就把人物的一个个侧影神肖地剪下来了。这是陈肃散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只缘秋色淡》写十年动乱中瞿家祠堂的破败与冷落, “打倒‘四人帮’后古祠又怎样恢复了它应有的尊严,其实字字句句是作者怀念瞿秋白的至真至诚。”古祠终年大门紧闭,门上贴了封条,但紧闭的大门关不住人们对先烈英魂的敬仰,暮色朦胧中不是有一位少年“正在悄悄地悄悄地把那黄纸标语撕去”吗?当他发觉我走近时,便扭头迅跑,隐没在叉巷里了。 “又似乎隐到白白的花影中去了。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小小少年敢于冲破重重禁锢,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憎,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这看似幼稚的举动不正是对革命先驱遭受不公的一种不平与抗争吗?”恢复古祠受人敬仰的尊严,还英烈本来的风采已是众人所向,百川归海,少年便成了缅怀先烈的后来人中的一个缩影。因此这位大胆少年尽管在作者笔下只是一闪而过,但作者赋予他多少潜台词,以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呵!
  《秀湖心影》采用的也是同样笔法。作者由眼前的少女领着小病员在西湖边放纸船的亲昵镜头联想到二十年前湖边军医院里的另一位年轻的白衣天使,打破时空把两位少女重叠交叉在一起写。她们的存在更增添了西湖的秀丽柔美,因为有两代少女为西湖注入了“一泓生命的泉”。作者对少女的形象着墨不多,重在写她们对病员的爱及在作者记忆深处留下的美好片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与其说是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不如说是对两代白衣天使情似春风的赞叹。《夜半深巷笛韵》更是惜墨如金,仅用一句人物说白: “在这块罗,八点钟到居委会去拿”,便把一个退休老人义务为居民巡逻值勤的“老保卫”形象勾勒出来了。陈肃散文中的主人公大都是这类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人物。不论是《梧桐树下》热心肠的蔡奶奶,还是严格旅馆制度的《霞岭小客店》女掌柜胖大嫂,或是《花草杂忆》里的那位在万木凋零的季节仍痴情于舞花弄草的花样设计师。作者用白描手法淡淡几笔,或抓住人的三言两语,或者笔于人物的某一侧面,或致力于形象的某一细节,便把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地推到读者面前。这些题材虽称不上是金戈铁马催人奋进的号角,但读者自可以在生活长河的朵朵浪花中捕捉到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闪光点点,进而获得某种启示。
  用比兴手法叙事状物,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寓于淡淡的叙述之中,看似不露声色,分量不显,细品能“激起读者心灵上经久的回音”,给人以凝重的厚实感和纵深的历史感。这是陈肃散文创作中的另一种美学追求。《牛》便是作者这一美学追求的最直接体现。 “牛”在一般人心目中,常把它理解为勤劳、温厚、踏实的代名词,吃的是草,吐出的是奶和血。它“总是那么样埋着头,脚踏实地地走着,似乎落一步都要经过思索,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不落空儿”。作者落笔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侧重写出了“牛”倔强的一面—全理的反抗。这头牛似乎极通人性,对不同的驾驭者对其无礼时会作出相应的反抗,并能区别对待且不失分寸。如对牧童的炫耀“绝技”,它只是“两角一低,呼的一声”以示警告并不伤害;对主人不近情理的鞭打快车也只是用头把主人抵倒,还算“角下留情”;对鬼子亮出的白晃晃的刺刀,大概凭着本能感觉到此人不怀好意, “竟突然猛蹿起来,头一低,呼地一下,尖尖的角梢儿便把躲闪不及的鬼子一下抵到河心里去了。”鬼子被急流卷得无影无踪,倒是大腿上被捅了一刀的大水牛独自在芦荡里安静地养了几天伤,居然灵性十足地“屈着巴腿走了十几里路”奇迹般地凯旋而归了。
  中华民族历来被人称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民族,但决不窝囊,在异族入侵民族尊严受损的危难关头总显示出男子汉的伟岸与威猛。大水牛把鬼子抵进急流,老祖父把伪军摔进河里溺死,这仅是普通农家在非常时期所作的自卫而已,八年抗战中此类壮举又有多少啊通贯全篇作者看似只是如数家珍似的向读者谈大水牛种种传奇式的经历,娓娓道来,但清淡的叙述表层包裹着的是一颗滚烫的心,小桥流水下“溶解着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与情感”。让人从牛的性格里看到我们民族的影子,明写牛,实写我们民族的性格。吴周文也认为“笔笔是写人的性格和感情,写民族的性格和感情,从中倾吐着一腔故土深情,跳荡着一颗炎黄子孙的心。”尽管作者不着痕迹,读者透过字里行间还是可以感受到作者不可遏止的一腔深情,体味到文中流露出的那种直逼入心的呼唤力、穿透力和震撼力。其实陈肃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条牛呢?几十年来在散文园地里艰苦跋涉,默默地写,悄悄地发,那么专注,那么执著。他人或“下海”,或转向,他义无反顾一条道儿跑到底,这不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么?
  将重大题材寓于一景一物之中,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让读者于娓娓的叙述中不知不觉领略时代浪潮的大波大澜,聆昕祖国迈进的声声脚步。这是陈肃散文创作的又一追求。《运河,女儿河》写出了常州段运河历史上的几度繁荣几经创伤,尤其是37年日寇的罪恶之火和十年动乱中人们的无知妄为给女儿河留下的累累伤痕。沉梦初醒的人们终于意识到该给女儿河拭去泪迹,于是运河以全新的秀丽风姿流淌于古城的怀抱。按理说轰轰烈烈破土动工整治运河也算常州近年来的一大气象,但在作者笔下只是类似于友人夜雨来访促膝谈心般的淡然与亲切。全文从篦梁灯火的再现到一舣舟亭的半月小岛,由宝玉出家前与父亲的诀别场所“毗陵驿”到苏轼送别好友孟震写下“转向三茅乞灵雨,半篙流水送君行”的诗句,作者以惊人的文思携带着你在千年运河古道里穿行而过,让你领略到古代运河的灿烂繁华,更让你感受到今朝常州儿女重整辉煌的明智与气魄。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