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蚂蚁与蚂蚱》中对比与伏笔的运用(2)

来源:南粤论文中心 作者:李璐 发表于:2010-10-20 10:43  点击:
【关健词】蚂蚁 蚂蚱 对比 伏笔 悬念
另外,我对兄弟俩含糊的态度也让读者感到困惑。故事开始时,他劝说乔治: 你干嘛不跟他(汤姆)一刀两断呢?只要是能办到的事,你都为他办了。如今你总该知道他是完全无可救药了。 显然在文章开始,作者对乔治是持赞许和同

  另外,“我”对兄弟俩含糊的态度也让读者感到困惑。故事开始时,他劝说乔治:
  “你干嘛不跟他(汤姆)一刀两断呢?只要是能办到的事,你都为他办了。如今你总该知道他是完全无可救药了。”
  显然在文章开始,作者对乔治是持赞许和同情态度的;而对汤姆的评价是“败家子”、“痛苦的累赘”。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我”对汤姆的评价就成为了“情不自禁地喜欢和他在一起”,“你不能赞成他,可是又不能不喜欢他”。而对老实的哥哥,“我”则叹道:“可怜的乔治!我真同情他。”
  其实,叙述者“我”感情的模糊正是小说悬念揭开前的障眼法。蚂蚁和蚂蚱的预设以及叙述者态度的矛盾恰恰是毛姆小说艺术魅力所在。毛姆强调情节的重要性,他善于在情节上下功夫来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他反对短篇小说创作“随意开头,结尾无尾”。要求情节紧凑,有逻辑性,有生动的一致性,“应当象亚理士多德谈的悲剧,有头,有尾,有身体”,认为作家应给读者一个完整、紧凑、戏剧性的故事,因为“人们渴望听故事,就如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于人的本性之中”。
  毛姆娴熟地运用自己讲故事的技巧,在这篇小说前半部做足了伏笔,最后借乔治之口将故事发展推向高潮。原来,这20多年来乔治为弟弟所受的苦并不算什么,真正令乔治痛苦万分、不能接受的竟然是:
  “几个星期前,他和一个可以当他妈的老女人订了婚。现在她死了,把全部财产都留给了他。五十万磅钱,一条游艇,在伦敦有一栋房子,乡下还有一栋!”
  显然,乔治觉得命运对他“不公道”。这与他之前预想的相差太远,受到传统“好人得报”的观念的影响,他对于这样的结果非常气愤,于是抱怨命运不公、闷闷不乐。
  读者也随着毛姆最后揭开乔治发愁的原因而忍俊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这种愿望与结果的背谬也揭露了所谓“骨肉之情”的虚伪:乔治平时愿意为弟弟收拾各种残局,那是因为他坚信汤姆的落魄、骗钱、甚至可能潦倒而死正是命运对汤姆的报应,也是对他自己的表彰。他自己也说:“如果世上还有公道可言,他就该进收容所。”他甚至预言:
  “二十五年来,我一直说汤姆终会沦落街头。那时咱们将会看到,他会有什么感受了。咱们将会看到到底是正经干活合算,还是游手好闲合算了。”
  所谓的“蚂蚁”的袖手旁观的本性暴露无遗。这时读者回过头来看,或许之前他为汤姆所做的只是为了挣得一个好名声,或许仅仅因为汤姆是他的弟弟,他不得不那么做。同时,读者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叙述者“我”对兄弟俩的态度如此含糊,甚至最后享受汤姆的友谊:
  “如果说他有时还跟我借一点钱,那也只是由于旧习难改的原故罢了。他借的钱从不超过一磅。”
  至此,毛姆在开头所设下的伏笔得到了充分的对照。人们对勤勉的蚂蚁的印象被颠覆,同时也了解了毛姆在开头所说的对蚂蚁的痛恨:他对蚂蚁痛恨并不是因为前者勤勉,后者懒惰,而是因为“蚂蚁”体现了一种对弱者的冷酷无情与幸灾乐祸。毛姆试图说明,自己并不赞同乔治这种勤勉的“蚂蚁”。通过在文中大量运用对比以及前后照应,设置伏笔和悬念,毛姆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内容发人深思,达到了自己所要求的“有伏笔、有悬念、有高潮、有余响;跌宕有致,曲折变化。”正是他独特的美学手法使他的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陈弘.英国艺术家随笔.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2]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潘绍中译注.毛姆短篇小说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232.
  [4]孙妮.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浅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3).
  [5]王军.英国短篇小说赏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6]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Of Human Bondage, New York: Bantam Dell, 1991.
 

(责任编辑:南粤论文中心)转贴于南粤论文中心: http://www.nylw.net(南粤论文中心__代写代发论文_毕业论文带写_广州职称论文代发_广州论文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版权声明:因本文均来自于网络,如果有版权方面侵犯,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