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Goth)这个词最早是指居住在北欧地区的古日耳曼人的一个部落,当时不可一世的罗马人蔑称其为"蛮族","哥特"一词在当时也就含有了"野蛮的"、"凶狠的"、"恐怖的"和"粗鲁的"等含义,以后又包含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和"落后的"等含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们又把盛行于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特成为"哥特式建筑",其典型的特点就是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还有地下藏尸所等等。后来的哥特小说正是从这类建筑物及其废墟中获得了很多灵感,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者荒野为背景;讲述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中世纪;内容大多涉及宗教迫害、篡夺和复仇等题材;主人公一般都是野心勃勃的恶棍,拥有或者占据着某城堡或者寺院,位居显赫却通常出身不明;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强奸、乱伦,甚至常有鬼怪精灵或其他超自然现象出现;小说气氛阴森、恐怖、神秘、充满悬念。这就是哥特小说惯用的基本模式。
《奥特朗托城堡》的巨大成功使得很多后继者竞相效仿,早期的英国哥特小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哥特小说在英国发展到了顶峰。短短的几十年间,前后共出版了大约5000部哥特小说,同时继沃尔波尔之后又涌现出了一批哥特小说家,他们共同形成了英国小说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支流派。其中的佼佼者,如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1764-1823)、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和玛丽·雪莱(Mary Shelley,1797-1851)等,他们几位和沃尔波尔一起被一些批评家们称之为经典哥特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明显地遵循了哥特小说的基本模式。
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成为了英国文坛中的主力军,同整个浪漫主义流派一样,哥特小说的地位也与日剧降。但是,哥特文学并没有就此消亡,它仍然化作其他形式存在于各种通俗小说中,并拥有大量的读者,而众多现实主义作家们也并没有摒弃哥特文学手法,相反地在他们的小说中,哥特手法正好有助于他们揭露社会罪恶,批判社会现实,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和勃朗特姐妹。
等到了二十世纪,各种现代派艺术在英国此起彼伏,传统艺术被一波波"后浪"无情地"拍在了沙滩上"。哥特小说虽然丧失了它在浪漫主义时期的统治地位,但在当时仍然具有一定的生机。在本世纪中期,一些英国作家想要恢复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其代表人物就是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1907-1990)和维多利亚·霍尔特(Victoria Holt,1906-1993)。穆里埃的成名作《吕贝卡》(Rebecca,另译为《蝴蝶梦》)继承的就是《简·爱》的风格。小说讲述"我"与丧偶后萎靡不振的德温特先生一见钟情。但随他住进著名的曼陀丽庄园后,却发现时时处在德温特已故的前妻吕贝卡的阴影笼罩之下。霍尔特曾被誉为是本世纪最多产的哥特小说家,她的作品多达一百五十多部。
虽然哥特小说产生于英国,之后又在英国繁荣了一段时间,但是在近现代时期的世界文坛中,哥特小说的发展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而且哥特小说的影响也已经深入到了其他艺术领域,比如电影和电视。电影中的悬念片、恐怖片,还有某些科幻片、神话片中都包含了很多哥特小说的因素。虽然这种独特的小说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已经过去了一百年了,但它的若干因素却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很多艺术领域。通过它我们可以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暴露社会上的罪恶,这无疑会在人们的心中增加一缕亮色,使我们能够尽快清醒过来,认识并避免这些罪恶和危险。因此,只要有使人堕落或者践踏人性的罪恶存在,哥特小说就会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王忠祥,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二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体小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02.
[5]王晓泰.英美哥特式小说概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7,3.
[6]高继海. 试论英国哥特式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02.